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山水中营造现代城市 惠州价值再发现


    5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在中国,在广东,在惠州,已足够产生令人惊叹的变化。

    回眸这5年的点滴变化,梳理成绩、经验和动力,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眺望将要到来的未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从今天起推出“5年砥砺行”系列评论报道,敬请垂注。

    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提出和落地,对惠州而言,既是因地制宜下的独辟“绿”径,也是不断摸索后的水到渠成。

    不论是回顾5年来的峥嵘来路,还是展望未来的发展新途,在2017年的这个秋天,在大湾区乃至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探讨惠州选择这一独具特色发展定位的意义和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时间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加深入的思索和讨论,共同为惠州发展谋篇。

    镇村绿色崛起贡献惠州经验

    镇村可谓是观察区域发展的最小样本,探寻具有典范意义镇村的发展轨迹,往往就可以管中窥豹,见出区域发展的大体路径。笔者认为,这个道理,对于将“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作为发展新定位的惠州来说,同样有效。

    2013年,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惠城区三栋镇等5个城镇被授予“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等12个村庄被授予“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称号。同年,惠州市区金山河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南岸路二期改造积极推进。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这一看似寻常的动作和荣誉对于惠州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赞美不如说是一种提醒。此后数年间,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得到更多市民认同,在城市发展整体布局中的位置也不断提升。

    2013年开始,惠州市开展了“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活动,并将其拓展为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乡村而非城市,成为近年来惠州环境提升最为显著的地方。

    从“规定动作”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正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惠州在探索城市发展上的价值所在。

    2017年,惠州申报了两个广东省森林小镇候选镇,一个是博罗县横河镇,另一个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按照计划,惠州还将对具备申报条件的26个镇(街),在2020年前全部打造成广东省森林小镇。森林小镇的定位更加细化,也更加贴合惠州特色——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2.34%。

    村镇环境的改变,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

    比如博罗以“七星耀罗浮”为主题,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乡村旅游的首选区、农民增收的先行区和文化建设的展示区,山水资源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近在眼前的致富路子。

    今天的惠州,正在一头抓好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另一头抓好150个省市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要实现这一点,各种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资源投入,也是必不可少。

    以惠东县为例,该县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正在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三大工程,实现通村道、通自来水、通公交、通路灯、通网络、通电视、通电商和通金融等“八通”工程。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在用现代化的力量重塑乡村建设,实现在山水环境中村镇的现代化。

    借力环境“刚需”勇当城市升级先行者

    如果说,绿色化和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惠州的特色和价值更多体现在“山水”二字之中。

    现代城市越来越向着集中、高效的方向发展,在尽量少的占有山水资源基础上实现尽量高的经济产出。山水消失了,人多了。城镇成为精致、复杂的人造物,人与自然基本被隔绝。

    然而,人的聚居始终是城市的首要特征,高素质人口的聚居则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动力。从长远看,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没有前途,即使由于资源等因素短暂兴盛,如果居住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就必然走向衰落,这是千百年经济发展的铁律。

    人的聚居从哪里来?从绿色山水对人的吸引而来,从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制度对人的便利性上来。笔者看来,二者合一,正是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落脚点。

    惠州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有穿城而过的东江、西枝江,有130多个大小湖泊、水库,以及281.4公里海岸线等丰富山水资源。总体而言,呈现出北部多山、南部临海、两江横贯、湖泊星罗的山水分布特点。

    这一特点既为惠州的长久经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又为惠州发展提出了必须更加“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的高要求。通过地方立法,通过技术改造,通过新能源车的推广,通过垃圾分类的推广,通过拒绝重污染企业入驻,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扬尘现象的治理……在过去五年,惠州新招频出,从多个层面用多种方式坚守了绿色化发展的方向。

    著名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他根据“山—水—城”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这对惠州发展的启示不言而喻。

    环顾惠州周边区域,可以至少发现有这么三波浪潮,成为塑造和改变发展进程的重要动力。

    第一波浪潮,是产业升级的浪潮,主要体现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再造,新兴产业链的生成重构以及创新产品、模式的不断涌现;第二波浪潮,是城市竞合的浪潮,主要体现为各种创新带、产业圈的“合纵连横”,以及大型企业的总部或关键部门在不同城市间的腾挪转移;第三波浪潮,是环境提升的浪潮,主要背景是生活条件和模式的改变让更好的环境日益成为“刚需”,体现为绿化行动的普遍开展,低碳经济的持续倡导以及旅游、健康等产业的持续兴旺等。

    如果说前两个浪潮,惠州属于整体的跟随者、局部的探索者,对于第三波浪潮来说,刚刚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惠州完全可以成为先行者,并进行更加全面、长远的布局和探索。

    从经济角度说,山水环境也是“降成本、提效率”的重要方式:降低人的健康成本、精神压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新火花,环顾国内外创新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也无一不是环境优美同时现代设施齐全、配套服务完善的区域。

    让人和城市都身处山水中,而又时时处处体现出现代的便利和高效。笔者相信,这绝不仅仅是惠州单个城市的发展理想,惠州在山水中建设现代城市中积累的经验,也必将成为体现惠州价值的重要内容。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王彪

桂圆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