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重庆新闻界泰斗杨钟岫仙逝享年95岁

  1985年《重庆晚报》创刊,杨钟岫开设时评专栏《朝闻夕议》,每日一篇,第一次使用笔名“牛翁”。

  对于笔名由来,杨老曾笑称:“因为我是一个会吹牛的老头啊。”杨老后来解释说:“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认为所有记者、编辑都应该甘为孺子牛,再加上1985年我已经63岁,可以成翁了,还没退休,我便说自己是骑牛扬鞭,所以取笔名牛翁。”

  14日晚,一生与新闻相伴的重庆新闻界泰斗、重庆晚报顾问杨钟岫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杨钟岫一生干过报纸、广播、电视,对传统媒体了如指掌。93岁时,他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遗憾没干过网络”,但对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现象,自己一直在研究。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何浩 实习生 吴楚燕 综合/采写

  你见识过他的才华

  重庆标志性建筑碑铭很多出自他的手

  矗立在渝中闹市区的解放碑,碑塔向南第一层花圃内黑色大理石碑上,刻有一段文字:“……重庆解放之次年,修整石碑,改称人民解放纪念碑,用志西南解放之盛。四十七年来,解放碑之名,驰著中外,遂为重庆之标识。”这是《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碑记》,许多人读过的这段文字,作者就是杨钟岫。

  另外,重庆烈士群雕碑铭、重庆“三·三一”惨案纪念碑铭、杨闇公烈士铜像铭等重庆标志性建筑或重大历史性建筑碑铭,也出自杨老之手。

  杨老知识渊博,被誉为重庆通、重庆活字典。无论重庆历史沿革、社会变迁、民风民俗乃至商业金融、文化戏剧、抗战史实、地名由来……他都了然于胸。

  你听说过他的故事

  与进步人士同行,面对反动势力奋笔抗争

  1938年2月,日机空袭重庆。空袭警报声中,著名报人邹韬奋先后在演武厅社交会堂、沙坪坝中央大学等地发表演讲。在南开中学上学的16岁杨钟岫,挤在人群中听得热血沸腾。

  战火蔓延,全国各大城市报纸相继迁入重庆。杨老曾回忆,当时重庆几十家报纸,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及进步民营报纸,二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部分报纸。

  “国民党办的报纸里,掌握采编业务的常常是中共地下党员。”杨老曾说,当时,他所在的新民报呼吁抗日、爱国、民主,经常在新闻和副刊文字中暴露黑暗,针砭时弊。

  1947年6月,国民党在重庆进行大搜捕。因为参加民主运动,杨钟岫等多名记者被捕入狱,之后经营救陆续获释。

  市记协名誉主席、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庆渝曾表示:牛翁从来都以新闻人自谓,入行之初便远离豪门富贵,与进步人士同行,面对反动势力奋笔抗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投身于对新社会的热情讴歌……对于社会的关注始终未改,为重庆新闻事业贡献很多。

  你听见过他的声音

  成立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他曾亲自播过音

  “我这人天生不安分,做新闻也是一样,对新兴媒体比较感兴趣。”在世时每每谈起往事,杨老笑得像个孩子。

  解放后,筹建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建成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总共只有几十个人,一套班子和编播队伍,分工办两台节目,还办得有声有色。

  在广播电台,杨老做过记者、编辑、培训员,也播过音。“当时在每个大厂矿都开设了广播站,我们还专门到厂里去培训播音员,我们的节目非常受欢迎。”杨钟岫曾说,当时职工组的节目播出,80%工人都会准时收听,知名节目有《工人俱乐部》、《唐诗遗韵》等,“成渝铁路通车,也是咱们首播”。

  对于新闻事业,杨老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千万不能追名逐利,真实是新闻不可逾越的底线。他说过,记者就应该多走基层,真正的新闻不在庙堂,“千万不要捡到封皮就是信,新闻一定要求真求实。作为记者,要经得住清寒,经得住艰苦,要沉得下去。”

  你阅读过他的作品

  《朝闻夕议》至今仍是重庆新闻界一大美谈

  1985年,杨老参与创刊《重庆晚报》,兼任重庆晚报顾问,开设《朝闻夕议》时评专栏,每日一篇,每篇三五百字,署名牛翁。

  他早起晚睡,指挥于新闻前沿,俯案在出版一线,4年间为《朝闻夕议》主撰时评、杂文千余篇,文风朴实泼辣,文思缜密幽默,说理恰当巧妙,或监督、或提醒、或告诫,神来之笔妙语连珠,至今,重庆新闻界还未有人超越他在《朝闻夕议》栏目创下的纪录,一直是重庆新闻界一大美谈。后来,《朝闻夕议》作为当代重庆作家作品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杨老曾在广播中辅导作文,有3本《广播作文讲评》刊行。他还在广播电台节目中评译唐诗,集成《唐诗译赏》一书。他的作品还有《巴歌俚词》、《俚词信笔》等,主编《香国诗词选》。

  杨老爱好写书法、读诗文,每天挥毫一小时,是雷打不动的功课。不少人前来求文、求字,他都率性为之,绝不吝啬。2011年举办《老记者牛翁九旬诗文展》。

  生平

  牛翁,本名杨钟岫,1922年生,重庆人,曾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光华大学等5所大学。

  1943年,牛翁离开重庆前往成都,1944年加入《华西晚报》,担任文教记者。期间,他在《艺坛》发表《旅中送别》、《梦》和《雨夜》3首新诗,言语清新,内涵深厚;结交知名文艺或学术大家应云卫、陈白尘、罗念生、吴祖光、刘盛亚、叶丁易、丁聪等人并成为挚友。

  1945年进入重庆《新民报》,任记者及副刊主编。

  1950年到西南、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历任记者、文艺广播组组长及广播报副总编。

  1985年参与创刊《重庆晚报》,兼任顾问,开设时评专栏《朝闻夕议》。

  1992年起享受***特殊津贴,任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悼念

  1985年3月进晚报,先生为师,字字敲打句句入心。做编辑,求得先生栏目赐名:法镜。他欣然写下开栏语,至今还在我的剪报夹里。先生90多岁,仍在学习微信,研究新媒体,著书立说,永远在更新自己。时代向前,先生走在更前。

  一个人像一盏灯,能长久照亮一代代后来人,必有自身坚定的持守:理想,品格,意志,责任,完整的自我。

  高山仰止,他是一代新闻人的心灵。他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一座城池。

  ——陈兵(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1993年,我和已故诗人培贵主编《中国跨世纪诗丛》第二辑,牛翁旧体诗集《巴歌俚词》收入其中,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其间有数封书信往来。他的信都是用毛笔小楷写的,非常工整。时间飞逝,转眼已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我在旅途中,牛翁却仙逝!

  ——蒋登科(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醇色的成立拜他所赐题字。20年前他指导我做《诗经》广播节目,每一期都为节目做解析嘉宾。他的上清寺广电大院小屋,永远充满着智者的光亮。

  ——麦恬(醇色电台创建人,重庆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杨老身份很多,他最珍视的是记者身份。晚报创刊时,他已是63岁。在晚报工作,除了每个月最高能拿60元的奖金,他没拿一分工资。每天写《朝闻夕议》,4年多1000多篇,坚决不拿稿费。杨老总是说,晚报才创刊,经济拮据,稿费省下来发给其他记者。

  ——黄铁军(重庆晚报原副总编辑)

  惊悉新闻界老前辈牛翁先生仙逝,不胜悲伤!先生一生坎坷多难,但始终无怨无悔!他那乐观开朗的天性感染了很多人,他的小屋总是坐满了各路来客。

  ——邢秀玲(重庆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霍宇昂

深圳南山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