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新华社

    上海市政府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副市长时光辉介绍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
  规划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将引领上海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感兴趣的市民可以登录“上海2035”官方网站进行查阅。

  晨报记者 李芹

  【城市定位】

  规划明确,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目标愿景】

  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梦圆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关键词: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建立空间留白机制

  在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上,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牢牢守住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底线,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不断拓展保护对象体系。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不确定性,预留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空间留白机制,调控土地使用供应时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关键词: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上,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本市空间格局,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结合城乡体系和市域空间布局,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关键词:优良人居环境建设
  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99%左右。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增加广场、公园等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形成总长度2000公里左右的骨干绿道。构建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沿线地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高品质文教体卫设施,优化高等教育设施功能布局,每个新城、城市副中心至少有一所大学。推进市级体育设施优化功能布局,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健康休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创中心,每个新城至少有一处三甲综合医院。

  关键词:建设繁荣创新之城
  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

  聚焦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打造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创业环境,着力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强化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支撑,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继续推行公交优先,争取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关键词:城市生态、运行安全
  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聚焦城市生态安全和运行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放心。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加大海洋、大气、水、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显著改善环境质量,2035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灾害预警防控和防灾减灾救援空间保障,提升城市抵御洪涝、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以及资源能源供给、突发公共事件等城市运行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治理和空间管理
  “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聚焦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可实施、可操作,更管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体,统筹各类涉及空间安排的规划,优化形成“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努力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构建“三大空间、四条红线”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确保城镇空间不被突破,农业、生态空间不被侵占。完善社会参与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市民广泛、深度参与的社会参与体系,营造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规划维护体系,依托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机制,依法完善规划,动态维护规划。

深圳平湖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