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杰作的魅力 在于植根生活


    ■潮 白

    直言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8月4日起“回家”开展了。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广东美术馆先见了一面。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美术机构的广东美术家代表作品集中亮相,因为是历史上的“首次”,自然也是每个参观者的“首次”。惟其如此,这次大展对广东百姓以及关注广东美术的人来说都堪称一件盛事,但凡有时间,不妨前往驻足,一饱眼福。

    对我个人而言,虽然身处美术圈外,但来到广东之前,对广东美术也稍有了解。从自己收藏的邮票中早就发现,1973年国家发行的编号票63-65便是为广东画家而出,3枚邮票画面分别是杨之光的《矿山新兵》、汤小铭的《女委员》和潘嘉俊的《我是海燕》,其中杨、潘皆广东人,汤为广西人然读书、落籍均为广东。此外,1976年发行的J11《纪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第二图即汤小铭的《永不休战》;1982年发行的J84《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第一枚即关山月的《梅花》。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买过一册冯伊湄的《未完成的画》,从中了解了司徒乔及其作品。但是,广东美术如何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当然细细品味本次大展才能认知。大展作品中,除了《女委员》,上述邮票画作真迹全都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我还第一次看到了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伍启中代表作《心潮逐浪高》是高水准的知青题材作品,画作标题所借用的毛泽东《菩萨蛮》词义可以再借用一下,因为也完全符合观者目不暇接的斯时心境。

    面对杰作的真迹,犹如在博物馆面对“镇馆之宝”。所以亲切,怀旧的情愫肯定是有的,耳濡目染,那些杰作毕竟影响了几代人。但如果说我们喜欢那些作品仅仅是因为怀旧,怕不尽然。大展展出的大量作品,令我们不难感受到与时代、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或曰相当之近,在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理想化中,展现了社会沧桑巨变的片断,因而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即使如罗工柳的《地道战》、胡一川的《开镣》《前夜》,乃至尹国良的《时刻准备着》、邵增虎的《螺号响了》所反映的情景我们并没有亲历,但经过艺术提升了的时代画面,丝毫不妨碍我们有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这正是作品所展示出的无穷魅力所在。王玉珏的《山村医生》,从一个平凡至极的角度表现了山村医生的敬业精神:马灯映射出柔和的光线,青年女医生身披白大褂,在灯下细细地捻着棉签。山村的夜晚因之显得宁静而安详,充满了舒缓的气息,画作简单明了而内涵深远。从画家的创作经历中我们知道,当时还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王玉珏,为了体验生活搞好毕业创作,在中山县平沙农场与农民、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在那里,她观察到有位医生对患者十分细心体贴,于是便多次去和她聊天,观察她的一举一动。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恐怕很难绘制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作品来源于生活,极富生活气息,往往也保留了相应的民俗。王兰若的《潮州柑市》(1956)描绘丰收的潮州柑摆满码头,准备运往外地的忙碌景象,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彼时小船乃主要运输工具,还看到了复建前的湘子桥。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新时期广东美术如何再创辉煌,自然是一个宏大课题。从一个门外汉的视野来看,画家继续扎根于岭南沃土,与时代密切关联在一起,真诚地与之对话当是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考验的才是画家如何运用艺术化的细腻笔触来表现纷繁的现实生活,在主流话题和民间立场之间如何寻求到平衡之点。8月22日起,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还将有第二期展出,十分期待。

深圳沙头角劳力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