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 农村土地焕新颜

新疆农村土地整理在“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总目标指导下,大地焕新颜,优质粮油基地、各类种养基地,集中连片,亦农亦景。

8月初,记者赴吐鲁番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的部分乡村,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探访我区土地整理的经验。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在政府牵头组织、各部门协同作战、农民自愿前提下,我区各地土地整理项目区正在健康茁壮成长,已孕育出越来越多喜人的“金娃娃”。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区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50万亩,投入资金总额110亿元。2016年和2017年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82.16万亩,预算资金8.3亿元。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全区各地不断深入探索实践,开拓着新天地,收获巨大。


    8月4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吕宗村村民阿不来提·托合提(右)在晾晒葡萄。土地整理后,提高了灌溉效率,阿不来提家的葡萄产量翻了番。

    高标准农田丰收不靠天

    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 约提克尔·尼加提 阿扎提·玉素甫江摄影报道)“现在种地可省事了,机井和管道分布在田间。丰收不再靠天了。”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拜格托别村村民马金山说。

    马金山的耕田是博孜达克农场实施861.99公顷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一部分。2014年以来,自治区投资1873.72万元,通过对博孜达克农场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不仅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还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并新增耕地面积28.39公顷。

    “一亩麦子产量比过去高了100多公斤。”拜格托别村村民马占海说。

    这个50多岁脸色黝黑的汉子,承包田加上转包田,共种了160亩地,去年仅种地纯收入就达到10万多元。

    “知道土地整理吗?”

    “咋不知道!”

    “有什么好处?”

    马占山嘿嘿笑着说:“好处多了,你看这路,原先是泥巴路,现在处处是砂石路;你看这水渠,过去是土渠老跑水,现在是水泥U型渠;过去浇地大水漫灌,费水费时费工,现在滴灌,方便又省水!现在我们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好了,丰收不靠天,像我这样种小麦的农户,160亩地一年也工作不了多长时间,平时在家搞养殖,我去年卖了6头牛,挣了4.8万元。”

    据了解,在博孜达克农场土地整理项目区,该项目受益户数203户,受益人口570人,项目区小麦每亩增产80公斤至120公斤,玉米每亩增产220公斤至340公斤。

    “只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上,我们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服务才能更好地落地。良种、良法,只有在良田上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副场长鲁建龙说。

    他说,如今麦田里铺设了滴灌,种地省时省力不说,肥料和水的利用率也分别提高了50%、30%,亩平均收益提高200元—300元左右,项目区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在高标准的农田上,才能建成各种各样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示范田”,整理后的土地也为农民们带来了无限“钱”景,土地整理真正是一项惠民工程。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随着我区基本农田的整理,一块块“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不仅大大提高了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也让更多的劳动力走出了田地。

    田成方种地省时又省力

    正午的阳光照在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加勒格孜塔勒村村民沙依兰·斯拉木加尔身上,也照在他身后望不到边际刚刚成熟的打瓜地里。

    “土地整理后,和以前种地比有什么变化?”

    58岁的沙依兰·斯拉木加尔,面对记者的提问应答如流:“变化太大了,关键是把人解放出来了。以前去田间是‘泥土路’,现在田间地头是‘砂石路’,地里铺设了滴灌,阀门一开就可以灌溉了。”

    加勒格孜塔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恰力哈尔·阿那什接过话茬说:“现在村里种地省工、省力、省时,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少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多了。如今,通过土地整理,村集体增加了130亩耕地,按一亩地300元承包费算,仅耕地这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是3.9万元。”

    沙依兰·斯拉木加尔一家是加勒格孜塔勒村土地整理中受益的村民之一。

    据了解,加勒格孜塔勒村地处布尔津县城北部低山丘陵区与平原区交界处,自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极大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稳产、高产标准田,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依托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57.04公顷,从该项目已投入使用两年来测算,目前项目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759元。”布尔津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整治交易中心主任杨忠义自豪地说,土地整理促进了耕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过去低价都没人承包的耕地,现在有了好的平台,自然引来了“金凤凰”。

    杨忠义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是基本手段,也是重要手段。整治后,基本农田将平均提高一个等级,农作物的产量自然提高不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疆土地整理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渠相通葡萄产量翻了番

    土地整理,给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吕宗村也带来了巨大变化,宝库,源于脚下的土地。

    站在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标准化葡萄园基地,吕宗村村委会主任依克木·艾尔肯向记者描述了一幕贫瘠土地变良田的生动图景——项目区总面积918.97公顷,建设规模718.67公顷,新增耕地13公顷,新增耕地率1.81%。对3500人的传统农业村来说,这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埂没了,明渠被地下管道代替了,一亩地起码多出了二分多地,这样算下来能增加不少耕地呢!”在田埂上走了几十年的吕宗村村民图尔迪·吾守尔感慨地说,“让村民更高兴的是土地整理后,葡萄园铺上滴灌更节水了。以前,一亩葡萄园灌溉要用30元—35元的水费,如今省了一半。”

    众所周知,葡萄早已是吐鲁番农业的支柱产业。人多地少的吐鲁番,葡萄田里纵横交错着一条条田埂,不仅浪费了土地,还降低了利用率。一般情况下,每亩沙土地的葡萄园,年需用水约150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黏土地的用水量也在1000立方米以上。

    吐鲁番市高昌区国土局党组成员、规划院党支部书记赵新峰说,土地不平,大水漫灌,这种传统经营模式,占用资源多,配套成本高。目前,当地大部分农民已不再仅靠种地增收了,这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基础。

    基于此背景,吐鲁番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努力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村民增收。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梦想,经过土地整理,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标准化葡萄园,61岁的图尔迪·吾守尔感慨地说。

    “感谢土地整理。没有土地整理,我家10亩葡萄园亩产永远不可能达到4吨。”吕宗村48岁村民艾比布·玉素甫说,以前投入多收入少,现在却是投入少收入多,过去一亩地能产两吨葡萄都能引来无数村民的羡慕,如今大不一样了。

    “我家6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老伴在家看孙子,我管理葡萄园,去年卖葡萄就收入了8.4万元。”村民阿不来提·托合提也乐呵呵地说。

    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吕宗村连片的葡萄地延绵数公里,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今年经过土地平整,土质得到了提升,用水矛盾得到了缓解,村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赵新峰对记者说:“整理前,项目区年人均农业收入8600元,整理后,项目区年人均农业收入1.07万元,增加了2100元,全村3500人受益。他说,光保有耕地数量还不够,关键是在此基础上提高耕地质量,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释放出更多生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深圳公明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