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学在陕西需融入陕西文化氛围

>>嘉宾介绍
   高建群: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90年代初“陕军东征”主力作家,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震动中国文坛,奠定了其实力派作家地位,2005年被《中国作家》评为当代最具影响的中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六六镇》《愁容骑士》《大平原》《统万城》等,散文集《东方金蔷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等,今年又奉献新作《我的菩提树》和《相忘于江湖》。
  半部《诗经》唱陕西历史文化靠秦腔戏来传承
   高建群说,谈及陕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能不提《诗经》。已经有学者考证,在《诗经》收录的305篇诗歌中,属于当今陕西地域的诗歌约162篇,在数量上任何一个与《诗经》有关的省份都望尘莫及。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生前曾言:他受托编撰《陕西省志·诗歌志》,搜集、阅读了一万数千首历代歌咏陕西的诗歌。比如,《大雅》中的《绵》《生民》《皇矣》《大明》等篇目,产生于西周初期,叙述周人在今陕西武功、彬县、扶风、岐山一带发展农业、开疆建国的著名史诗,也是我国上古仅有的长篇史诗。
   到了唐代,陕西更是一个文人聚集的地方。高建群说,今天人们熟悉的许多唐诗中的景观和意象,如灞桥、华山、潼关、华清宫、上阳宫等,都与陕西有关。比如李白笔下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吕温笔下的“一沾太常第,十入潼关门”等等。高建群说,杜甫在陕西生活了13年,作了130多首与陕西有关的诗歌,包括《兵车行》《春望》等几十首不朽杰作,尤其是“三吏”“三别”把他的诗歌创作推向现实主义高峰。
   “近来,我对秦腔又有了新的理解”。高建群说,在历史长河中,陕西随着长安城兴衰跌宕,但秦风不变,这得益于秦腔的教化。秦腔一唱起来,历史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现在我回老家,一些乡亲们说话的腔调、咬文嚼字的方式,都是从秦腔中学来的。”
  从学习陕西文化的过程中汲取自信的养分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什么陕西出现了这么多大作家?高建群认为,这跟革命文化的传统有关。从延安走来的革命文艺家聚集在西安这座古城,让陕西成为中国的文化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3次重大的影响,可谓万众瞩目。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轰动京城,成为新中国画坛的三大流派之一。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的辉煌,以西部电影教父吴天明为代表的西部电影走向世界,在那个时候西部电影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给陕西带来了十年辉煌。第三个就是文学陕军的辉煌。
   文学陕军的辉煌,首先要谈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延安走下来的老革命文艺家柳青,他的《创业史》到现在还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红一创”之一。还有写《保卫延安》的杜鹏程,写《风雪之夜》的王汶石,创作《柴达木手记》的李若冰。1988年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应该说是开了“陕军东征”的先河。在“陕军东征”的年代,中国的长篇小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缩短了和世界的距离。
   因而,说到文化自信,从历史文化和现当代文化两个层面来看,陕西从来不缺少文化自信。青年学子们应该从学习陕西文化的过程中,汲取自信的养分。
  青年学子要想提高自己 最好方式就是大量阅读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华史。根植于历史的文化积淀是陕西文化的一大特点。此外,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延安红色文化,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各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陕北民歌、腰鼓,陕南的茶文化、民间文学,关中的皮影戏、华阴老腔等,也是陕西文化的重要基因。
   来到陕西学习,要在学业上有更大成就,还需融入陕西的文化氛围。想要了解周秦汉唐文化,要多到西安、宝鸡走一走;想要了解鬼谷子文化,可以去安康石泉鬼谷子故里;想要感受孙思邈医学,可以去铜川药王山……来到陕西,一定要去爬爬华山。感受寇准笔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豪迈,感受华山之美,尤如秦地之风,刚猛劲健。
   高建群告诫广大青年学子,人只有钱并不算富有,必须要有知识储备和思想,然后通过阅读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他说:“中外经典作品,都是历代先贤留给人类的遗嘱。继先贤之哲思,开万世之繁荣。你若不去读,就太傻了。年轻人要想提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从历史、文学、哲学中汲取知识,然后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祖国这片土地上,让自己强大起来,去独自面对世界。” 华商报记者 陈春平  

深圳海山劳务外包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