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朗读为文字插上翅膀 “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举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舞台上,市民杨宇航朗读起余光中的《乡愁》,字里行间都是乡情。他是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决赛的一名选手。刚刚过去的周末,大赛在新江湾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剧场举行,全市16个区140组选手参赛,最小的选手年仅3岁。

  参赛者需要推荐一本书

  步入第三年的“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重在“阅读”。每位参赛选手现场推荐一本书,朗读书中选段并分享阅读感悟。长长的书单中,有《史铁生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也有《宋词三百首》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加入荐书环节,是为了让市民更加关注读书,思考阅读与朗读的关系。”大赛评委、上海市朗诵协会理事王嘉钰说。

  李晓斌出生于山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目前在朱行小学担任音乐教师。一位老师,十几个学生,几间简易农舍,勾勒出童年记忆里的学校模样。“儿时我接触到的所有书几乎都是课本,偶然一次看到一本《读者》,这就像平凡世界里的一道微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他开始和父亲一起收集《读者》,“从背井离乡、南下求学,到在上海成家立业,我始终难忘这本杂志在我心中播下的梦想种子。”

  从老父亲的《过故人庄》到王丽娜的《游子吟》,再到3岁女儿的《春晓》,徐汇区的王丽娜家庭祖孙三代一起登台朗读《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传了三代人,“女儿从诗歌中了解到苏州有寒山寺,武汉有黄鹤楼,我仿佛看到诗歌的种子在家庭中生根发芽。”王丽娜说。

  7岁的岳思含是岳飞的后代,她听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岳飞传》。“爷爷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岳飞忠、孝都做到了。”决赛中,她朗诵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希望能把“精忠报国”的忠义情怀印刻在更多同龄人的心灵里。

  患有视力障碍的吴敏是一位阅读爱好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都曾为她拨开云雾,“因为书,我的世界不再只是漆黑一片”。历史上的“安妮老师”成就了海伦·凯勒,吴敏认为,在她的人生道路上也有无数的“安妮老师”指引她前行。从学校毕业后,她参加了“徐汇区视障人士星光读书会”,与视障人士一起阅读,还经常帮助大家整理口述文章。

  阅读推广组织登上舞台

  在上海,3万多个规模不一的阅读组织、数不清的读书会遍布城市各个角落。“阅读好声音”的舞台上,读书会、阅读沙龙等阅读推广组织也参与其中。

  “音之魅诵读沙龙”由十多位退休阿姨组成。为朗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阿姨们统一穿上了合身的旗袍。成员徐建青介绍,沙龙一周举行一次,还会将诵读音频传到网上。“我们有很多盲人听众,他们喜欢听书。选择《荷塘月色》,是想向他们传递一种美的意蕴。”

  上海财经大学“贝叶香读书会”是一个校园女性读书会,在2013年的世界读书日成立,“贝叶”是古印度的一种书写工具。几年来,读书会聚集了两百余名女职工,定期主办图书漂流、阅读分享会、朗诵会、亲子阅读分享、儿童阅读推广等活动。本次大赛上,读书会推荐了北岛《给孩子的诗》一书,并选择朗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抒情诗《我愿意是急流》。

  大赛评委、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谢锦说,朗读必须以深层次的阅读为基础,如此才能打动人心,“选手们对朗读、对知识、对书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震撼!”

临时工兼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