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哞——广州有“牦牛”出没!快来艺博院看高原神奇动物

大洋网讯 28日上午,由西藏牦牛博物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院共同主办的“牦牛走进羊城——西藏牦牛文化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总重量高达10吨重的500多件文物和实物,占用广州艺术博物院现场4000平米的展厅,再现一段西藏的牦牛文化。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3月11日。


▌牦牛进羊城:是答谢,更是交流 

主办方表示,广东省是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西藏的省份之一。广东人民和广东援藏干部为西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粤藏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此次“牦牛走进羊城”展览,既是一次向广东人民的答谢回报,更是一次增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兄弟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的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的亮点包括:十一世班禅大师为西藏牦牛博物馆亲笔题写的馆名原件;用藏文书写的“牦牛、牦牛”108个转经筒;元代帝师、萨迦派五世法祖、为祖国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八思巴法像以及他的《牦牛赞诗》;青海省玉树州捐赠的20多米长的牧鞭“乌尔朵”,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牧鞭;以及当代知名艺术家们捐赠的牦牛主题的作品。

▌360°全方位探秘“高原神奇动物”

此次西藏牦牛博物馆带来的馆藏展品,涉及到自然标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多个门类共计500余件。


展场不远万里运来的牦牛标本


金丝野牦牛头标本

展览分为序厅、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精神牦牛、灵美牦牛、风尚牦牛、感恩牦牛共6个单元,复原了牧区的部分生活和生产场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场还原的藏民的家

展览多处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场景视频,展示了牦牛在构建青藏高原传统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了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运、烧、耕,并逐渐影响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


展场还原牧民用牦牛农耕景象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告诉记者,本次带来的实物重量整整10吨,包括45000年前的古牦牛化石、2000年前的金质野牦牛饰品、1000多年前的古代战争用品,还有数百年历史的壁画和唐卡,清代手绘画牦牛哈达……500余件物件都与牦牛相关的艺术品,其中文物的最高等级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卡《猎杀》。唐卡画家桑多制作,《驯化牦牛三部曲》之一。


16-17世纪的彩绘牦牛丝质哈达

此外,明代的宗教用品、清代的彩绘牦牛哈达,还有至今仍在使用的牦牛毛帐篷、牦牛皮船,特别是伴随牧民度过数千年的唯一燃料牦牛粪,也作为展品展出。


展场布置的牛粪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牛粪的用途

在跨度将近2个半月的展览期间,广州艺术博物院配合展览将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体验藏历新年、亲手制作牦牛墨镜、寻找神奇的动物、彩绘牦牛之美等公共教育活动,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体验西藏牦牛文化独特风情。

▌领略牦牛驮载的藏族文化

“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牦牛从被驯化、被畜养、被役使、被广泛利用,到被精神化、艺术化,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章中的一个独特的传奇故事。展览以牦牛为主题,全新的展览理念与模式,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牦牛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吴雨初说。


西藏牦牛博物馆主题画《藏人》(昂桑作品)

吴雨初介绍,在藏族人民与牦牛相处的几千年中,牦牛不但是一种物质现象、生产生活方式,而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高原艺术的主题,并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

牦牛文化是指在牦牛背上驮载的文化。这既包括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化、丧葬文化、生态文化,也包括了高原藏族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审美文化,还涉及宗教和哲学文化。在传统艺术中,石刻作品对牦牛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创造;在现代艺术中,大量雕塑、铸造工艺品也包含相关题材。牦牛也是各民族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常用的题材,他们通过摄影、书画作品重新阐释牦牛的憨厚、忠勇、悲悯、尽命等内在品性。

文/图:广报记者黄丹彤

翠竹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