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生命尽头,如何让TA有尊严地离开

假如,你因为患病或衰老而即将死去,余下的这一天,你希望自己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当我们老去,死亡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能否想象,在死神一步步临近时,我们是否坦然面对?

都说,人生应当“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既然离别无法逃避,那么让临终者放下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又不对家人造成无法挽回的负担,让他们走得安详,就成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里最重要的事。

临终关怀,作为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抚慰、良好照顾和尽可能帮助的安宁机构,使其安然故去,也让病人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但在合肥,与大量的实际需求相悖的,确实大多数人的无法接受。                

故事一:老人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

张怀念今年67岁,十几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在车祸中不幸去世,6年前,白血病夺去了他老伴的生命。连番的打击让老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张怀念的体重直线上升,最胖时达到了115公斤,严重的超重和冠心病折磨着老人的身体,医生预言他离开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更可怕的是,除了年轻时候一些零星的片段,老人的记忆变成了一片空白。

一个远方表亲将张怀念从老家淮北接到合肥,送往养老院,支付了三个月的抚养费后,表亲全家移民去了国外。

可没过多久,张怀念的身体状况开始急转直下,他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最终,养老院包下了一火车软卧房间,由3位护工一起,带着老人踏上了回老家淮北的路。

回到家之后的2天,张怀念就永远离开了人世,其间,护理人员一直伴随在他的身旁。

故事二:白血病女孩难盼临终关怀

几年前,小蕊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白血病,经过大半年的化疗,医生最终宣布小蕊的病已经无药可救,建议出院回家。

“医生说女儿最多能活3到6个月。”短暂的“生命期限”让她父母无法接受,哀求医生继续治疗,但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小蕊回到了合肥老家。

“找不到临终关怀志愿者,希望孩子多活些日子。”“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就好了。”潘先生再悔恨也无济于事。

由于疾病给小蕊的心灵带来严重的伤害,小蕊的父母刚从上海回到合肥,便开始托人寻找临终关怀志愿者,帮助女儿化解内心的忧虑。然而,并没有出现一个有经验的志愿者。倒是有很多爱心人士前来看望孩子,这让小蕊的父母很是感动。

潘先生说,他希望为女儿寻找临终关怀志愿者,但在合肥,这样的志愿者缺相当缺乏。

难题:临终关怀机构不被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引入中国。相比其他地区,安徽的起步较晚。随着全国城市步入老年化,这种需求已经形成市场,但在我们身边却很难寻找到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

“把老人送到专业的机构里去等死?我可不想被贴上不孝子的标签。”在采访中,除了受到“传统孝道”观念影响的市民外,还有市民则是对临终关怀这一行业本身存在顾虑,甚至有一大部分人不知道临终关怀。

事实上,临终关怀医院由专业的人士通过陪护、聊天、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孤独、不安、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然而这些却得不到市民观念上的认可。谈起临终关怀,大多市民认为,那就是让病人“等死”的“送终床位”。如何说服这大多数人改变观念,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措施:启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行”

据悉,为了进一步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合肥市文明办曾通过“圆梦微心愿”、“周六志愿行”、“1元公益行”及“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行”等品牌活动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深入稳步开展。

2016年,合肥市文明办就和市有关部门合作计划开展“1元公益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一人捐款一元钱”,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给他们温暖关怀,同时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行”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社区等场所为孤寡老人送去关怀慰问,让孤苦伶仃、无儿无女的老人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关爱。“我们推广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的‘帮客’做法,开展邻里守望、敬老、爱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并成立合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志愿服务团队的联系渠道打通, 加强不同社区‘帮客’团队的合作服务,以实现志愿服务团队更大的能动性。”该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现状:合肥公立医院暂无临终关怀科室

据省卫计委相关数据显示,我省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18.8万例,我省每天因肿瘤死亡315例。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业内人士认为“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合肥公立医院里,由于床位、医护人员资源有限,暂未设立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

“设立临终关怀病房,不仅需要独立的空间,并且要在病房内设施的配备上进行多个细节改善,起到缓解病人情绪作用。但现在由于条件所限,医院最多只能从缓解病人恐惧心理、提高临终生活质量等小的方面多给一些关怀。”合肥一医院医生说,除了硬件方面之外,临终关怀不以治疗为主,同时需要大量成本,所以公立医院也没有扩大临终关怀服务覆盖面的积极性。

专家:呼吁普及临终关怀,引入社会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让人畏惧、“不能说”的禁忌话题,让父母以临终护理方式离世是不孝,因为子女没尽全力去抢救垂死的父母。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老龄化,公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只会与日俱增。

安徽芝麻开门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愉悦认为,“临终”暗示着生命的即将离去,这往往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患者和家属都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死亡。

在张愉悦看来,临终关怀更多关注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疾病”,除了通过专业技术缓解患者躯体症状外,医护人员更注重人道主义的全面关怀与周到细致的积极照顾,给予慰藉和身心健康支持。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教授表示,临终关怀服务在全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开展了,合肥现在还未铺开,仍存在着普遍的临终关怀宣传发动不足。

对于如何普及临终关怀的服务,赵教授认为,政府可以发挥卫生资源的调控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团队中,增设居家临终关怀服务;加大生命教育,普及临终关怀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的老人感受到陪伴的温暖,在生命最后时光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社会的温暖。

深圳布吉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