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一抹沧桑》:像另一部《白鹿原》,小人物在壮丽地活着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12月17日,由作家出版社、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东莞市文联承办的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一抹沧桑》以工笔与写意融合的手法,还原了华夏数千年的农耕生活,把准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脉搏。渭北塬上的风俗、习惯、饮食、戏曲贯穿始终;阉牛、剿猪、配种、杀猪,不离其中;放炮、掏鸟窝、骑驴、偷瓜等,点缀其间;陈老五、马九、智亮、麻娃、宏斌等人物,个性鲜明,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人的群像。

    陈玺生于1966年,陕西乾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是中国作协会员,也是律师,现在东莞工作。他说自己的创作初衷有3个:第一,他的生命记忆契合了中国从文革后期的政治风暴,到改革开放前期的僵化沉闷,又见证了整个开放的过程,还有南粤文化和关中文明的交融;第二,记忆中困苦苍凉的塬上,在世态沧桑变化中,有的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有的顺应世事的人性蜕变,在品味中琢磨,才会明白老一辈人的生命底色;第三,他始终有一腔浓浓的故乡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故恋揪着他的心,尽管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还是想用文字稀释一腔故乡情怀。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一抹沧桑》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厚重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集中呈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图像,把大历史和小生活融合在一起,透露出每个人在那些历史时期中的生活痕迹。地方方言、民语、土语等在这部小说里呈现出来了特别的魅力。”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评价,这部近8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回望故乡,回忆深思生存状态,和对农耕文化的细节的珍贵记录,是农民土地血缘关系的真实写照,讴歌了农民勤劳,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故乡。“书中有一个细节,家里只有一件雨衣,家里人穿着雨鞋,挽着裤腿,在雨雾里看着自己的家乡。最后,主人公觉得,家乡从此变成故乡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一抹沧桑》非常接地气、有底气,作品全是靠小人物、小日子、小细节支撑起来的。如果创作者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根本做不到。这部作品也写出了农村的乡土文化,乡土社会有自己的秩序和逻辑——生存和孝,这两个要点构成他们的主旋律。”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表示,本书书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来时路,小人物也在壮丽地、激越地、努力地生活着。书名不是“一百年沧桑”,而是“一抹沧桑”,原因是只选择了20年的时间段来叙事,给读者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陕西渭北平原上人民的生活,“作品很有陕西文学传统的影子,像另一部《白鹿原》一样”。

深圳石岩人力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