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公交站、单车点…… 其实桥下可以更美的


黄埔大道华侨医院公交站桥底,有一个很大的休闲空间。


黄埔大道华侨医院公交站桥底,有一个很大的休闲空间。

桥下空间如何综合利用,成为好管、好用、好看的“三好”天桥?天河区问计于民。11月1日起至11月26日,天河区住建局就天河区核心片区58座市政桥梁的桥下空间利用征集公众意见,优秀设计方案将获万元奖励,奖金总额超过10万元。此举引发了公众关于桥下空间如何利用的大讨论。征集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共收到了超过300份意见和建言。

此次改造计划所涉及的市政桥梁全部位于天河核心片区内,共计58座,其中高架桥4座、立交桥11座、人行天桥40座、跨江桥3座。桥梁的分布范围为广园快速路以南、广州大道以东、临江大道以北、科韵路以西,主要涉及广园快速、华南快速、中山大道、猎德大道、黄埔大道等10条城市主干道。

或许在你工作生活的身边,不久之后就有被你遗忘的桥下空间因你的积极建言,变成你所想的理想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计划要“微改造”的桥下空间目前状态如何?还有哪些改造空间?日前,记者兵分几路实地走访了此次计划改造的多处桥下空间,发现桥下空间目前已存在休闲空间、市政办公、公交车站等多种功能,但部分桥下空间要达到好管、好用、好看的“三好”天桥标准,仍大有文章可作。

●地点:黄埔立交桥底

借用桥下空间建港湾式公交车站

市政桥梁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是首要功能。而一墙之隔的桥下空间,或多或少也承载着交通这个重要功能。

位于华南快速干线与黄埔大道交界的黄埔立交桥底,称得上是天河区最复杂的桥底空间。除了黄埔大道主线在华南快速干线桥底穿过,黄埔立交以及黄埔立交人行过街天桥矗立于此,形成了多处大大小小的桥下空间。公交车站、路政、交警等部门办公场所、电力设施场所、停车场等设施密布在这片复杂的桥底。

在这片桥下空间,华侨医院(潭村)公交车站应该是市民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设施之一。东西走向的黄埔大道为双向五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车流人流量大,加上此处周边有华侨医院、暨南大学、翠湖山庄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于此段华南快速干线桥底的华侨医院(潭村)公交车站因此也成为公交大站。

记者走访发现,华侨医院(潭村)公交车站为港湾式公交站设计,分为3分站。粗略统计,现有43路、53路、194路等将近40路公交车在此站停靠。即使在非上下班时段,仍有不少市民此处等车。去往不同方向的市民按线路站牌指示分区域候车,整个公交车站秩序井然。

“不仅巧妙地利用了空间,同时也省去了重新建设公交站亭等遮阳遮雨的设施。”等车市民对此处桥下空间的利用纷纷点赞。市民潘先生表示,这片桥下空间最近还经过了改造,地面经过统一铺装变得平整,以往杂乱的绿化也经过修正,整体环境改善了很多。

公交站旁的部分桥下空间,最近还新增了大理石石凳,供路人休息。年近八旬的张婆婆居住在附近马赛国际公寓,平日经常在这里等公交车到员村市场买菜,她连番点赞这些大理石石凳,称减轻了她不少负担,“老人家站不久,有个地方坐下来歇一歇多好呀!”不少年轻人也表示,增加石凳子供路人休息的做法非常人性化。“一天工作下来已经很累了,但无可避免还要挤公交车。等车的时候可以坐在石凳上休息一下,心情也不会那么糟糕。”一名在附近上班的白领说。

●地点:中山大道和石牌西街交界处天桥

桥下空间成共享单车“集结点”

此次改造计划所涉及的58座市政桥梁中,人行天桥有40座,占了绝大多数。记者走访发现,相对于大型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桥下空间相对面积较小,而且分散,利用率并不算高。单车停车设施、公厕小型环卫工具房、治安岗亭等都有出现在人行天桥桥底。当中“出镜率”最高的,要数近一年多来遍布城区大小角落的共享单车。

在中山大道和石牌西街交界处,记者发现该天桥已经进行了部分改造提升。桥栏杆上已统一安装了照明设施,桥面和桥下整体亮度提升,桥上还铺排了盲道。在岗顶酒店一侧的桥下空地,有大量共享单车停放在此。在华晟大厦对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侧的大片空地已基本施工完毕,仅在下桥部分的空地还有部分施工设施残留。这片区域也停放着为数不少的共享单车。

记者走访发现,这座天桥位于岗顶区域中心位置,附近以天河商贸大楼、石牌商场写字楼为代表的写字楼居多,附近中山三院和华师附中也为此处带来巨大人流量。有市民表示,此处人流量大,如果要设置环卫工具房、治安岗亭的等设施,有可能影响行人通过。到附近办事的市民陈先生表示,在此处停放共享单车,是比较方便和合理的选择。

记者观察,此处桥底下停放的共享单车不时有市民借用和归还,10分钟內就有6人在此处停放单车。附近石牌桥岗顶跨线桥的人行桥,由于连接着BR T,在出行中最后一公里阶段扮演重要角色的共享单车,其使用频率还要更高一些。

横跨华南快速干线、连接员村一横路和平云路的人行天桥桥底同样是各式共享单车的地盘。工字型设计的天桥让桥下空间呈线状分布,四个下桥位底下的桥下空间都满满当当地停放了自行车。据记者粗略计算,这座天桥底下停放共享单车数量有超过100辆。

在广电科技园内上班的梁小姐告诉记者,园区内有大量年轻上班族,很多人都像她一样,从潭村地铁站出站后,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到园区上班。由于园区内禁行自行车,大家只好把车停在路边人行道护栏边上或者天桥底下。“但是这里的桥底不知道为什么会比人行道高出一截,把共享单车放在桥底下还要费劲把共享单车扛上去。”梁小姐对此有点不解,但觉得利用好桥下空间可以减缓共享单车乱停放阻街的问题,她还是很愿意每次把车搬到桥底下的平台。


猎德大桥桥底空间开阔,有待加以利用。


华快与华师家属院出口交会处桥下成了停车场。

●地点:中山一立交

车辆、非机动车桥底通行,另设行人专道

中山一立交是连接东风东路、中山一路、广州大道中、黄埔大道西及内环路五条主要道路的一座5层式钢筋混凝土立交桥,是天河乃至广州的重要交通枢纽。这座立交桥底层为小型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专用环形道,穿行于此的人群和车流络绎不绝。

原本脏乱、拥堵甚至有些破旧的桥下空间经过前段时间翻新和改造后,如今的中山一立交与往日已经大不同。在中山一立交旁经商的邹大姐对于中山一立交桥下空间的变化感到很欣喜,“装灯了,比以前漂亮多了,但是如果周围多弄些花草,多些绿植,也许会更好,不过总体上已经非常满意了”。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桥下空间新修建起的围栏,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证了行人的出行安全,“经过一番翻新,现在颜色看起来更新更亮了,绿化做得也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修建了中间的铁栏杆,以前没有铁栏杆,行人从下面横穿过去,非常不安全。”在中山一立交旁上班的保安杨先生说。

相比以前有些灰暗破旧的桥墩和桥下空间,现在的中山一立交的桥下空间可以说是改善很大。桥下的外观可明显地看见重刷的油漆,桥身经过涂装焕然一新。增加了大面积的铝板,周围攀藤的植物也得以修剪,特别是增加了铸铁,对人行道进行了分隔,方便了行人出行,也保证了行人出行安全。

尽管如此,但桥下空间仍存在品质杂的问题。由于桥下空间低矮这个“硬伤”,桥下环境显得压抑阴暗。“有些路灯坏了也未经修理,晚上出行还是很不方便”,旁边小商店的刘大哥认为,此处桥下空间需要在光亮度上做提升。

●地点:琶洲大桥临江大道桥底

临江的桥底可遮阳避雨,还可赏江景

在琶洲大桥临江大道的桥底空间,曾经有一栋蓝白色外观的房子长期驻立于此,临江大道沿线江景平台在此也被切断,无法形成连续景观带。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占据桥底位置的房子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视野开阔的临江观景平台,地面铺设了地砖,还设有两处折线形的大理石休闲石凳。白天,这里是钓鱼爱好者绝佳的垂钓台,一到傍晚就成了附近街坊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现在桥底的绿化环境改善了很多,空气也相当好,让我们有一个到江边休闲观光的活动场地。”在观景平台散步的街坊如是说。虽然目前临江大道江边已经是欣赏江景的一大好地方,但这里的观景平台有瓦遮头,可以遮阳避雨,还有不少石凳可供休憩,相比起来还是有优势。

记者走访发现,琶洲大桥临江大道一带以住宅区为主,桥底空间的成功改造为附近的街坊提供了诸多便利。“当初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散步,现在江边建好了,老人有了休闲的好去处,小孩子也有了骑车玩耍的空间。”美林海岸小区的业主赵女士对此感到满意,“如果能增加一些健身器械,再搞点娱乐活动,就更好了。”

相比以前,琶洲大桥临江大道的桥底靓丽了不少,即便如此,街坊们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少街坊纷纷赞成增加体育设施,增强休闲体验。除此之外,街坊们还建议将桥底沿江一带的绿化带规划整齐,“景观树、果树、草坪绿化带要区分清楚,现在这里的树高矮不一、品种不一,显得十分杂乱”。

●地点:华南快速与翠湖山庄路段交会处

环卫站、路政管理在桥下安身

傍晚时分,修葺一新的临江大道上人气颇旺,一路上不少人外出散步,带着小朋友外出运动。从西往东步行到临江大道与华南快速路交界的桥底,此处其中一侧空间被高高地围蔽了起来。随后,记者顺着围墙绕了一圈,在西侧找到了入口位置,发现此处设置的是环卫站。

据环卫工宋师傅介绍,环卫站在此设置了近两年时间。在以前,这个片区环卫工的工具主要集中存放在猎德附近的环卫站。随着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加大,环卫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环卫队不得不向上级提交申请,在此处桥底增设环卫队的中转站,除了存放环卫工具,停放环卫车外,还为夜间时段上班的洒水车和回收垃圾车提供了装水、停车的便利。“值夜班的环卫工也可以在这边稍作休息。”但宋师傅介绍,场内并不能提供居住作用,也仅仅允许工作人员进入。

记者在场看到,场内摆放了十多台环卫车,并设置了集装箱式的休息区。走访时正值下班时段,有环卫工在场内架起了桌子,打起兵乓球来。

天河区内还有不少桥下空间的用途均与环卫工作相关。位于暨南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校园之间的中山大道桥下空间,用途与上述桥底的类似。环卫站约占此处桥下空间一半,其余一半为辅路和绿化隔离带。此处环卫站为天河区石牌街余泥临时堆放点,建有简陋围蔽的环卫用房挡墙,用于存放垃圾桶和建筑垃圾。

无独有偶,华南快速干线与中山大道交会处以西的东南面桥下空间同样为市政类环卫站用地。记者走访发现,整个环卫站用铁皮围着,用于处理周围的生活垃圾。有住在附近的街坊对这个环卫站表示不欢迎,“天气热的时候,味道还挺大的。”

除了环卫站外,记者走访还发现桥下空间还存在着路政管理等单位。华南快速干线翠湖山庄附近市民尹先生表示,像路政管理这样的单位,一般只是在桥底下摆放车辆、工具等设备,比较安静,也不会扰民。他认为,桥下空间不利用起来的确浪费,只要做好管理规范,可考虑让有需要的市政管理单位来好好利用。

●地点:华南快线与中山大道交会处桥底

闲置桥下空间容易变“死角”

在华南快速干线与中山大道交会处附近存在着很多或低矮昏暗、或杂草丛生、或被废旧铁路占用的桥底空间。这些空间被大量闲置,但又并没有做好适当围蔽,非常容易形成城市“死角”。

据附近街坊介绍,过去这里有很多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出没,尽管如今加装了许多监控探头,但一些低矮昏暗、杂草丛生的角落依旧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市民梁女士说:“这些角落让我望而生畏,晚上自己一个人根本不敢走,遇到抢劫人员根本避之不及”。

这里的“死角”成为了路人随地小便的公共场所。郑女士说,她在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前来华师借用公厕的过路人。由于桥下没有公厕,经常有男性人员在桥底随意小便,非常影响环境卫生。

闲置的桥下空间往往会被围蔽起来,这往往会对桥下通行造成影响。中山大道南侧、华南快速干线的桥下空间基本被围蔽,东侧依次为南北走向的翠苑小区道路和废旧的广九铁路员村支线铁路。受到围蔽桥下空间和废旧铁路线的双重“夹击”,通往翠苑小区的道路显得狭窄,仅够一辆车通过。

过窄的路面使人流、车流混在一起,高峰时期险象环生。“只能尽量靠近绿化带走,要是踩到绿化带里,又会破坏这些花花草草。”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宿管工作的郑女士说,由于交通指示标志不够明确,一些外地车辆也会误入这些小路,“尤其是节假日期间,道路非常拥堵”。

对此,她建议,应该拆除那些简陋围蔽的环卫用房挡墙,通透桥底空间的视线范围,“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人车分离,将人行道拓宽,保障出行安全。”

●地点:华南师范大学家属院东侧桥下空间

桥底停车场缓解周边停车需求

在寸土寸金的天河,停车场也是桥下空间的“一景”。面对天河中心城区停车位资源紧缺的局面,部分桥下空间被开发建成了停车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周边范围的停车需求。在华南师范大学家属院东侧有一片较大的桥下空间。据此前天河区住建局测量数据显示,此处桥下空间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记者走访发现,此处桥下空间仅有一个用途———停车场。

据华南师范大学保安介绍,此处停车场只供居住在华南师范大学家属院的居民使用,“做停车场已经有十几年了。”住在华南师范大学家属院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家属院建得早,现在住的人和买车的人都多,小区里已经没法满足那么多人的停车需求,“这个停车场对我们来说就很方便。”同样住在华师家属院的王女士也表示,现在的桥底空间做停车场非常好。

当被问及如果改造成体育健身或者休闲活动场所时,王女士则摇摇头,“这里华快的噪音这么大,我们晚上睡觉都觉得吵,哪里还会来这里健身锻炼。再说公路桥下空气质量也不好。”

在员村山顶近员村一横路处,华南快速干线引桥底处同样设置了一处停车场,可以提供100多个车位,但仅供附近某机关单位内部停车。车场保安明确表示,只有持有单位颁发的通行证,车辆才能得以放行。

除了仅限内部使用的停车场,桥底下还有不少对外营业的社会停车场。在华南快速干线翠湖山庄路段的桥下空间,围蔽多年的围墙在去年被打破,偌大的桥下空间改建成了翠园街停车场,提供临保和月保车位超过100个。自从停车场对外开放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翠湖山庄小区业主,特别是小区西侧业主的停车需求。翠苑小区的王先生表示,这样的停车场可以有,“我们小区有篮球场、健身场所,绿化也还可以,就是停车问题难解决。”

在这里停车还有不少是到旁边的华侨医院看病的市民,车主只要持看病凭证,就能享受4元/小时的停车优惠。11月10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在此处走访时发现,临保区近八成车位已有车辆停放,月保区车位还有不少空余。

记者走访了解到,华南快速干线中山大道至黄埔大道段的桥下空间基本被围蔽,之前东西两侧无法直接从桥下穿过。此处改建停车场后打破了围墙,分列东西两侧的翠园街和真如东路从此连通,车辆和行人不必绕行一大圈。

●地点:黄埔立交马赛国际公寓东侧桥底

桥底开设停车场和洗车档

与停车场相似,同样有不少洗车修车档口选择了“藏身”在桥底下。

黄埔立交马赛国际公寓东侧的桥底,一大片桥下空间都被崭新的大理石围墙围蔽起来,只在西侧开了一个出口。无论是出口处还是围墙上,均没有信息标注,途经路人无从得知此处空间的功能。记者走访时从附近环卫工口中得知,这是一处汽车维修档口,已在此开设多年。近段时间,黄埔立交一带桥底进行整体升级,原本修车档外观破旧的扇灰围墙,也顺带升级为大理石围墙。

翰景路的桥下空间现状同为修车档口,东侧就是超大型生活小区———华景新城。住在华景新城的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桥底下开修车店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做绿化还不如做点有用的”,自己车子有时候有小毛病过来修很方便。不过同样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先生表示,“作为居民当然还是希望搞绿化。”

华南快速干线暨南大学段附近桥底也分别有一家修车档和洗车档,两家档口占地面积都不大,但招牌显示同时提供洗车和修车服务,其中一家档口停了两辆清洗完毕的车辆。洗车35元/次的优惠价格吸引了不少车主,记者走访期间不时有车主开车来洗,在场的两名洗车工几乎忙不过来。

正在一旁等待洗车的车主胡先生是暨南大学的教职工,平时开车上班时就把车停在离洗车档不远处的学校专用停车场,大概每隔三个星期就洗一次车。“虽然洗车不怎么算高频收费,但肯定是偏向于就近解决,不用特意跑去洗。”

统筹:记者夏嘉雯

采写:记者张沛、金淘、郑雨楠、夏嘉雯 实习生莫郅骅、周婧婷

摄影:记者邹卫、冯宙锋、李宇杰

深圳兼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