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有温度的城市,留住人才的心——解密上海高端制造的“临港样本”

  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项目,数月前在临港“惊艳亮相”。

  去年12月12日,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总投资达1000亿元。其中,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与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半导体三方投资组建的两个重大集成电路产业今年将正式在临港地区落地。

  这还不是全部。今年,计划在临港新增和续建的产业项目多达107个,这些项目集中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领域。临港又将迎来一个制造业的“井喷时代”,越来越多企业愿意扎根在这个远离市中心的开发区,背后是怎样的“临港生态”支撑着产业的蓬勃发展?

  “临港编码”的神奇力量

  今年年初,金桥临港综合区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经办人徐帅按照要求把《上海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和《建设项目承诺书》等材料交给临港企业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后,就拿到了一个编码。如今,通过查询这个编码,徐帅可以看到公司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已经批复,而后续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项目开工直至竣工综合验收的每个阶段,他都会收到临港企业行政服务中心推送的短信,告知他准备下阶段工作。

  小小的项目编码,是临港管委会服务企业的大“密码”。企业申报的项目变成了一串数字组成的编码,政府用这个编码打通所有审批流程,企业只需要跑一次,拿着编码就可以查询项目进度。“每个企业报建的项目在我们这里都会生成编码,这就是项目的‘身份证’,有了这个编码,我们可以确定审批进度,向企业更精准地推送审批服务。”临港企业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晶说,从拿地到报建到开工到验收,每个环节的审批人员都能同步接收项目进展信息,同步启动跨前服务,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

  “临港编码”只是临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专人第一时间响应企业各项审批需求,简化评审、告知承诺、“全科医生”辅助等配套工作机制,让在临港落地的产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全流程耗时越来越短,从58天到25天,再到即将实现的15天……截至目前,临港已为300余个项目提供了43000多项次的审批服务。越来越快的工作周期,越来越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近悦远来,安心在临港生根发芽。

  “临港地区要打造以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必须营造一流的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表示,确保项目审批用时和累计用时均处于全市乃至全国前列,一直是临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追求,也是集聚产业的重要竞争力。“针对企业需求,打造独具特色、高效集成的全流程服务,这已经成为临港地区产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居宜业,与未来之城共成长

  上海高端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临港更是如此。

  春节过后,位于临港竹柏路的宜浩精品酒店,门口贴出了“临港人才驿站”的牌子。拖着一只行李箱,刚刚拿到上海新创达智能科技公司录取通知的欧辰停在了酒店门前。“公司希望我过完年就上班,正愁着找不到地方住。”每年,还有很多像欧辰这样年轻人来到这里工作,初到临港,住房成了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临港接触到的每一个年轻人和创业者,几乎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临港人才政策扶持。“临港已有的人才住房保障涵盖租房补贴、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和双定双限房,大专及以上人才在临港企业就业交金1个月后可享受前两项政策,交金满6个月后可享受公共租赁房,交金满1年后可享受双定双限房或公共租赁房,但唯独遗漏了一个阶段——人才来临港工作的最初一个月。”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办负责人说,实际上对于刚来临港工作人生地不熟的人才来说,解决“最初一个月”居住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为此,从今年1月1日开始,刚来临港就业、交金未满1个月的人才,只要能提供相应的已在临港企业就业证明,即可在人才驿站办理入住。

  “最初一个月”是临港给人才留下的第一印象,短短30天,留住的可能就是一个人才的心。欧辰在人才驿站前台办理登记,凭借着公司的入职证明,他住进了驿站的一间客房。

  一条阳光走廊通向一间间房间,室内小厨房、小阳台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温馨的小家。“入住的第一个星期房费全免,第二个星期每天25元,到了第三、第四个星期是50元一天,直到一个月后才恢复到市场价250元。”欧辰盘算着,这样到一个月以后,他就能顺利申请到公司的人才公寓了。

  除了“宜居”,还要“宜业”。欧辰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当初就是通过临港的就业实习基地来到这里的。而在解决住房问题后,初入职场的他还经过临港的“培养+培训+实训”人才职业发展平台培训,尽快融入临港的生活。在工作岗位上,他还可以加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接受“高师带徒”训练,迅速成长为一名一线骨干。

  这些年,临港在人才落户、居住、实习、就业、交通出行等各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人才环境”的土壤越来越厚实。目前,临港已初步形成限价商品房、“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人才租房补贴“四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今后,临港还将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实施“高师带徒”项目。针对创新型领军人才、经营管理或创业型领军人才、技能型领军人才,临港还将推出“临港英才”评选活动,对入选的人才给予30万元的奖励。今后,无论是住在人才公寓的干部、经理、工人,还是初到一个月的“新临港人”,他们都将和这座未来之城共同成长。

  优质配套决定产业走多远

  朱晓赫是上海电气的一名年轻工程师,他2007年来临港工作时,这里几乎是一座空城。“那时,星巴克到滴水湖测算过人流量后,都不愿意来开店。对我来说,通勤是极大难题,每天上下班奔波于市区和临港之间,来回就要四个小时。”

  如今,朱晓赫已经爱上了“临港的日子”,今年新年第一天,他们一家三口正式搬进了临港的新家。“我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通勤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以内,留给休闲和亲子的时间更多了。”朱晓赫9岁的女儿在明珠小学上学,每天放学后,孩子们成群结伴步行15分钟回家。“临港的治安很好,每条道路都有探头全覆盖,我们都放心让孩子们自己进出。”

  临港现有四所高校和众多艺术培训机构,周末,朱晓赫送女儿到建桥学院上钢琴课,自己就和太太到隔壁的港城新天地逛一逛,到上影国际影院看电影。“以前我们一个星期会去市区的大型商场购物一次,现在大部分购物在网上,12小时内就能收到货。”临港的生活是舒适的,位于主城区中心直径2.5公里的滴水湖,一到周末便游人如织,人们带着风筝到湖边露营,在公共烧烤点烧烤。

  现在,像朱晓赫一样夫妻双方都在临港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都彻底变成了“临港人”。今年春节,小朱把父母从老家新疆石河子带来临港过年。“往常我们都是回老家过年的,如今临港的生活更便捷了,空气好、环境安静,老人们也喜欢这里。”

  制造业的发展,核心在技术,关键靠人,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就不会有制造品牌的树立。“由于制造业需要一定规模的厂房用地,因此大型产业区和高端制造项目一般都远离市中心,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产城融合的要求,能不能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工作配套,决定了产业能不能走得更远。”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

  如今走在临港主城区,滴水湖上白帆点点,东海的暖阳下,申港大道两旁绿树成荫,即便是市区空气不理想的时候,这里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临港蓝”。每到周末,滴水湖边便热闹起来,有跑友结队环湖跑,有朋友三五成群在湖边烧烤,每逢节假日,美食节、音乐节轮番上演,人头攒动。当你乘了一个半小时车来到临港,地铁站边上马上有“蓝精灵”志愿者为你送上一份临港导览图。未来,当上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冰雪世界”乐园开放以后,前者将向游客展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极地海洋动物种群,后者是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室内冰雪旅游度假乐园。伴随着两座主题公园而来的,将是大量的客流和临港商旅业繁荣的景象。

 

深圳桂园人力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