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广州智库献计大湾区建设


广州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大洋网讯 为全面贯彻******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署,按照******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关于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围绕发挥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于3月30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联合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上,三家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宣布成立并正式揭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和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业春到会致辞。来自北京地区和广州地区的11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学者、市直相关单位代表、广州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代表、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骨干等近100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大湾区怎么建?

战略布局:开放与创新双轮驱动

“我们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思考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认为,基于这样的目标,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依靠全面开放和创新引领“双轮驱动”。他表示,实现全面开放,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有机结合。而在创新引领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引领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问题,而是应该全面推进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品牌的创新,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多中心网络型结构,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世界级城市群。因此,要构建面向粤港澳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比如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应该是‘控制两头’,一头是总部研发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品牌;加工制造的环节尽可能地向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转移扩散,提高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冬雪

开放引领: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湾区国际化发展惠及周边国家,有助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针对大湾区如何在建设中加强开放引领作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韩冬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加强同中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引导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这也是我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他强调,在这个意义上,大湾区建设要加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分工与合作,让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成果。他还以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地的经验为例,说明湾区经济发展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发挥先导作用,同时推动国际资本向本地区集聚。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

创新引领:提升自身创新优势建设创新高地

将大湾区打造成创新中心和世界一流湾区,其突破口应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杨沐指出,一个湾区能够成为世界的领先,最主要的是它在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中间要占住领先地位。“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鼓舞人心的目标,而且我们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创新高地,首先离不开大学创新集群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他坦言,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一批优秀的高校,通过发挥自身良好的创新集群作用,以及做好产学研一体化等的基础工作,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在新的科技革命到来之际,提升自身创新优势,建设创新高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大学创新集群向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高地发展,还需要一批善于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人才,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到产业中间,形成新的产业群体。“对此,我们正在对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转让进行评估,推动广州一些大学里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为大湾区形成科技创新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陈远志

创新模式:促进制造中心向智造中心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的关税区,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先行的突破。”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副教授陈远志表示,从金融整合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加具有先行的优势,通过金融创新会引领实业,让生态资本、生态基金能够引领未来新兴经济的发展方向。

“科技金融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科技金融创新能够把简单的制造变得更加智能化。” 陈远志坦言,通过科技金融创新,把人工智能更好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珠三角由制造中心变成“智造”中心。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建立先有生态资本与生态基金,再引领某一类型研究或创新方向的新型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将传统的跟随性创新转变为颠覆性创新。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方海

文化挖掘:创造具粤港澳特点的设计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我坚信它是离不开设计水平的提高的。”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方海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国民经济、设计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发展。他通过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几所城市,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国际化战略,强调大湾区必须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引领粤港澳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全球竞争力。

方海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应该集中专家智慧,努力挖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文化,把传统最好的设计智慧总结出来,进行深入的全面研究和调研,在此基础上,借鉴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前沿发展的设计文化,跟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地区传统的设计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粤港澳特点的设计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董小麟

广州发挥怎样的作用?

广州要发挥综合性枢纽作用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广州应当进一步确认自身发展定位,把优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抓手,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引领,发挥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综合性枢纽作用。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董小麟看来,广州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时,要立足于两个概念的城市群——一是要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强区内城市之间的合作;二是要立足于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城市群,直接和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进行对话交流。

他认为,这种城市群是基于现在的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使得世界空间距离退居次要的地位而形成的。“只有广州跟全球一线城市建立网络城市群的联系,周边的城市群才会承认广州的枢纽地位。”因此,广州应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城市环境创新作依托,建立起全球商务枢纽、国际航运、航空枢纽以及科技创新枢纽和文化信息交流枢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

广州要增强城市引导力实现实力重塑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必须增加城市的引导力,实现实力重塑和价值重现。” 华工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指出,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应进一步拓展其定位,把广州定位为粤文化的枢纽。

在他看来,这一定位背后隐含了把广州打造成全球化高地的目标。“通过广州这座城市,凝结相当比例的人群去形成文化认同,形成大广州甚至全球华人的文化中心的概念。”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覃成林

广州要成为创新人才制度的发展增长极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增长极之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覃成林认为应该将广州放在一个三维坐标中思考,这三维分别是创新、人才与制度。

他解释,广州应该紧盯世界科技潮流,紧跟新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激发本地科技创新资源潜力;同时,注重未来的发展人才,从人才生态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活本地人才存量。在制度发展方面,广州下一步需要研究如何推动经济自由度的提升,并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这个三维坐标都是聚焦广州如何率先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增长极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层次性的跃升。”


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杜金岷

通过“强南沙”打造广州的头部经济

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杜金岷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当中,广州要发挥自身引领和带动作用,必须加强南沙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因为这是最重要的突破口,是起到突破、引领以及带动作用的更小的一个物理区域。要把南沙打造成广州的头部经济、建成这个最强大脑,就要汇聚更多的共识和力量来建设南沙,同时,要把人才战略摆在更高的高度,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加强自贸区人才的引进。南沙自由贸易区今后应该大胆改革,在全国的自贸区中寻找自己比较高的定位,努力争取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


港珠澳大桥 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智库如何发挥作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研讨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发展智库正式揭牌。这家高端智库的设立,预示着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铺开之际,广州迈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湾区”研究的实质性一步。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是探索推进广州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整合了基地研究资源,依托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关系密切且综合研究实力较强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粤港澳设计文化与战略研究中心和广州市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地6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发挥整体优势开展决策研究。同时,聘请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善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原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工商管理学院张振刚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顾朝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韩冬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等10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中魏后凯研究员、胡军教授被聘请为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

充分发挥广州对大湾区发展智力支持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表示,广州拥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智库的坚实基础,完全有能力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动力。“广州拥有许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科研力量非常强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张昱指出,广州强大的高校和科研力量是打造智库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广州作为区域行政中心,在推动整个区域的决策上也有便利的优势。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智库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业春指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就要集中优势研究力量,加强科研协同,认真开展智库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他强调,向政府报送高质量的咨政研究报告,是智库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智库专家应该高度重视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质量,依托重点课题,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综合性智库智囊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她指出,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破解合作发展的难题和应对整个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她表示,在经济体量方面,大湾区也已经达到世界级的经济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条件比较好;在社会运行机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有“一国两制”的制度区别,还有价值观、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法律体系的差异。

曾伟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创新运行模式,立足于发挥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整合资源、联系实际部门的作用,依托六个重点研究基地,以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为纽带,跨境、跨地区、跨部门、跨体制集聚研究资源和学术资源,使智库建设从一家智库的研究孤岛变成一个综合型的、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智库智囊。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以湾区现实课题研究,致力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重点聚焦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力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新型高端智库,成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有核心竞争力的权威智库,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宜、申卉 通讯员穗宣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署名除外)

 

深圳南头人力资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