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以创新为城市灵魂 努力践行“东莞使命”

8月2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2017—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文件,强调要强化“升级”意识,紧扣“发展”主题,狠抓行动计划十大任务39项工作落实,确保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东莞实施《行动计划》,寓意十分深刻,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从“为广东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让“双创”成为“新常态”。东莞敢于“亮剑”,从“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向全国更好地阐释了“东莞使命”担当精神。二是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支撑”与“引领”二字之差,在助推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效果上却甚为悬殊。在东莞的现有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如纺织服装、五金模具等,“科技支撑产业”侧重于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东莞传统产业,而“科技引领产业”则侧重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东莞现代产业体系,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升级版”。三是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东莞属典型的“诸侯经济”,资源整合率不高,导致创新资源相对分散,“龙头效应”也不够凸显。东莞要突破创新“瓶颈”,须顺应“市场牵引、主体活跃、制度促进、环境优化”的要求,突破地域、组织限制,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和非营利性组织为辅助要素,建立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全域创新模式。

和以往出台的科技创新文件相比,《行动计划》亮点颇多,突出表现在创新认知上更为精准,创新措施上更为有效。在创新布局方面,能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来谋划,提出“一廊”“两核”“三带”建设,目光深远。东莞地处广深黄金走廊,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打破跨区域跨领域的制度障碍,充分利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等优势,以及广州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优势,北接广州、南联深圳,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深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带、广深知识性产业创新带以及广深铁路创新带。在市内创新布局上,重点发挥松山湖(生态园)、滨海湾新区的龙头辐射功能,打造“两核”,即松山湖(生态园)创新核心及滨海湾创新核心;在创新任务布置方面,《行动计划》列明了“提速计划”“鲲鹏计划”“支撑计划”“攀登计划”“倍增计划”等十大任务,涉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创新平台、核心技术、龙头科技企业、创新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为东莞全方位营造创新氛围。

为使《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东莞以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力争2020年前入选全国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从创新领域、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人才支撑等多个层面狠抓39项具体工作。在创新驱动的重点领域方面,以突破东莞产业发展瓶颈为主攻方向,推动光纤应用、半导体、材料科学、材料基因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率先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东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鼓励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等前瞻性、共性关键性问题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在科技创新的平台方面,瞄准境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重点支持科技型龙头企业引进设立重大研发机构,推动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建设,培育一批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大力支撑“众创”空间发展,鼓励各类科技园、科技孵化器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在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发展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方面,加快推动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创业领军人才,打造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社区和集聚高地,重点打造广东省院士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用于科技人员、研发团队及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奖励比例,更好地体现科研项目中创新劳动的价值,营造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让创新成为东莞城市“灵魂”。(作者:何清 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深圳罗湖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