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古驿道如何焕发新生机

    芦苞胥江祖庙附近的胥江驿可能是三水最早的驿站。


    古代南粤拥有众多驿道,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皆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同时,驿道也是古时候广东连通南中国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

    去年以来,广东重新发掘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三水,三水区方志办公室通过摸查发现,三水各时期累计共有驿站驿铺19个,由此串联起沿江而设的驿道主线路,见证了三水因水而生,因交流而繁荣的发展历史。如今,古驿道已被现代化交通所取代,但历史赋予三水的使命仍在传承。

    ●林洛峰

    远芳侵古道

    在三水旧城区以北有一座名为“驿岗”的小山岗,东边南丰大道沿线因三水新城建设而兴起万达广场、写字楼等城市新业态,西边沿同福北路分布有家具城、汽修店等商铺,如果不是南边有东西走向的广三高速车流涌动,就连常年居住在附近的陈、何二姓的村民,也很难将“驿岗”这个名字与交通重要节点联系在一起。

    去年,三水区方志办公室开展古驿道沿线自然村落实地调查。三水地情专家植伟森等人深入走访了6个镇街、20余条自然村落后,失落多时的三水古驿道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据统计,自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立县以来各时期累计共有驿站、驿铺19个(含立县以前就已裁撤的胥江驿)。而曾位于驿岗的西南驿是最重要之一。

    据《三水地名志》记载:“驿岗在西南镇区北2.5公里处,海拔71.7米,明代曾在岗脚设驿站,即今云东海街道横涌村民委员会驿岗(陈、何)村。”而据植伟森考究,明末西南驿从驿岗迁往位于现西南街道河口片区的三水县城,清乾隆时期被裁撤。如今已无迹可寻。

    三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像西南驿一样,三水辖区古驿道、驿站、驿铺、驿亭、古桥等普遍已无现存遗迹,只有一些古驿道情况的反馈,比如乐平镇古灶有现今三江旧圩至南宝树脂厂段古驿道,现已改作公路。三水旧时的驿站、驿铺虽已不存在,但一些地名仍然保留了下来,如白沙、鲁村、古灶、望楼岗、李坑、叶岗等。

    因水而繁荣

    “青塘无店亦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回望越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

    1180年至1182年的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多次沿芦苞涌乘船来往于北江与广州之间,途经芦苞每每诗兴大发,除赋有上面一首《明发青塘芦苞》,还有《过胥江镇》《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等关于芦苞的诗句存世。

    杨万里所行经的芦苞涌,过去是北江通往广州的主航道。羁旅异乡,诗人是否有在芦苞稍作歇息不得而知,但三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根据史料推测,当时的胥江驿就在芦苞胥江祖庙靠北江大堤附近,是三水最早的驿站。胥江驿站的存在,也将三水的驿站史延长至约1000年。

    古时货物人流多以水运为主,因此方便起见,古时佛山境内驿站大都依水而建,而驿道的走向也大致沿着河流的方向绵延四方。明初西南驿设驿岗,临近西南涌,明末迁至河口,依傍北江;凭借着西南涌与芦苞涌的交汇,官窑成为交通重镇,造就了繁华一时的“十里长街”,古驿道穿街而过。从中也能大致勾勒出三水境内沿北江——芦苞涌,以及沿西江—北江—西南涌布局的古驿道主线路。

    曾对三水古驿道进行研究的三水方志办工作人员雷韩杰表示,古驿站在三水串联起东西、南北交汇的古驿道线路,但从历史上看,三水古驿道作为南北交通的作用更为重要。他分析,从水运交通看,西江在三水的里程不是很长,北江则几乎南北通三水,古人从湖南、江西等地进入广东,去广州必过南雄而经清远、三水;从区域层面看,古代广东驿道是历代王朝经略广东的手段与渠道,三水古驿道作为广东古驿道的一部分,因南北交流频密也造就了发展的繁荣。

    期待新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三水古驿道与广东古驿道一样,从盛极一时,到逐渐被遗忘,雷韩杰分析个中原因,猜测这很可能与水路交通作用被削弱有关。

    雷韩杰的猜测得到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家齐的印证,他表示,古驿站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稳定性。但随着近几十年工业化开发的增强,原来的公路越来越多地被高速公路取代。古驿道遗迹或被覆盖,或被遗弃,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以来,因水而生的三水也逐渐从“在水一方”的农业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化进程加速转变。而在原有河网资源的基础上,现代化的港口和货船重塑了水运场景,公路、高速、铁路、城轨、高铁,以及机场接驳也为货物流通、人员交流带来了更高效、便利的选择。

    借由交通的大发展,三水不断提升自身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员。三水的历史使命也逐渐从南北交通枢纽,向强化东西对接的角色转变。顺势而为,三水提出“东进西联”的战略目标,向东接受广深、禅桂等地的“溢出效应”,向西辐射带动粤西地区乃至大西南,打造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桥头堡”。

    “从被人遗忘,到重新被发掘,时代正赋予三水古驿道新的意义。”植伟森表示,正如“岭南水韵胜地 广府创智之城”所昭示的传统与现代共舞,生态与科技并举的三水未来发展形态,一方面,古驿道、古驿站可以融入到三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去;另一方面,古代三水因交流而繁荣,古驿道文化可以成为三水开放包容的又一象征,通过传承历史使命,造就新一轮繁荣。

    ■手记

    增强体验感

    活化古驿道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杨万里刚被任命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二月他携家眷离开常州,在老家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待了将近一年时间。过完春节,离吉水赴任广东。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诗人或许就是通过赣江一线入南雄,再沿北江南下清远、三水,在芦苞经芦苞涌前往广州。

    如今漫步在芦苞涌边,时急时缓的波流、茂盛的芦荻和苞草,似乎都在提醒世人,古时驿道虽已荡然无存,但超越时空的共鸣,依然可以想象舟行涌上的动感,聆听着富有韵律的诗句,感受诗人羁旅异乡的那份孤寂。而恰恰又是这份历史文化的积淀,给司空见惯的景物,乃至无迹可寻的驿道增添了一分羁绊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心生敬畏。

    目前,三水正在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古驿道文化或可提供助力。虽然三水客观上无法提供可供人参观的古驿道遗址遗迹,但通过古驿道线路的再现,古驿站、古驿铺的选择性重建,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仍不失为古驿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依托芦苞涌开发“诗意之旅”,以徒步、骑行、游船等串联起胥江古镇、时尚小镇、乐平广府印象小镇等特色小镇,或可以改善三水旅游体验感不足的短板。

责任编辑:张玉

深圳福永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