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逆向探亲,顺乎潮流



  深论

  媒体评论员 椿桦

  前天上午,我去广州火车东站接岳父岳母,经过长途旅行,两位老人从遥远而又寒冷的安徽老家,抵达温暖如春的广州。碰巧,在出站口等候列车的间歇,我遇到一位同乡,更巧的是,他也是来接他岳父岳母到广州过年的。

  原以为,相比人潮汹涌的进站通道,出站口一定冷冷清清,因为这样的场景我在十几年前的年关经历过,当时我就在相同位置迎接岳父岳母,列车到站后,出站者寥寥可数。但如今的场景大出意料,无论从哪个方向到达的列车,出站的旅客都堪称络绎不绝。而这,想必就是传说中的“反向春运”“逆向探亲”。如今看来,这一现象已成潮流。《广州日报》近日的报道也可佐证这一点:春运第十一日,广州地区共发送旅客94.0万人次,同比下降3.4%;到达旅客36.9万人次(未含公路),同比上升15.5%。也就是说,来广州的人数猛增,离开广州的却同比下降。

  说起来,“反向春运”并不“反”,“逆向探亲”也不“逆”,这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象,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如果说,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假期短、买车票难、旅程辛苦,是产生“逆向探亲”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今“逆向探亲”形成潮流,则是缘于物质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人素有深重的乡关情结,“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更是将人口牢固地束缚在家乡土地上。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人口流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活力,也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变化,选择在工作所在地过春节的人逐渐增多,“反向春运”的种子开始萌芽。如今,第一代进城务工的人口,已成为祖父祖母,第二代务工人口也已为人父母,这部分人完全适应了城市生活,对于“逆向探亲”能够秉持平常心。

  在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平常化的背景下,“家”的观念也在人们思想中悄然发生着改变。人们,已越来越认同“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特别是那些在外地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将所在城市视为真正的故乡。某种意义上讲,家的概念是由地域文化形成的,比如我的儿子,自幼受到岭南文化与广州风土人情的影响,对广州更有感情,对祖籍地的文化则相对陌生。

  在“反向春运”潮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懂得避开拥堵,将长辈接到所在城市,安排他们旅游观光,享受优质的旅游资源,让全家人过一个别样的春节,以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孝道。而长辈们由于长期固守家乡,也乐于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比如我的岳父岳母。

  可以预见,“逆向探亲”这类过年方式,未来会更加普遍;假以时日,春运“一票难求”的局面或将被“反向”消解,“祖国处处是家乡”的现代观念亦有望形成。


深圳坪地劳务派遣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