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四问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7日讯 (记者邵希炜)类型电影早已是拉动中国电影票房的生力军。然而,由于本土制作匮乏,在国内日益繁荣的电影市场上,本应大放异彩的科幻题材几乎完全缺位。

  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国即将进入科幻电影元年。尤其是在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后,电影版《三体》随之启动,更是将这种期待值加到满格。可惜如今2017年已过大半,电影《三体》也没有什么新的消息爆出,再加上六月底上映的《逆时营救》虽然票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说达到能开启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的高度,怕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那么,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究竟什么时候能来到?面对虎视眈眈的外国科幻电影,中国国产科幻电影该怎么办?9月6日下午,新传智库举办了一场科幻电影沙龙,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沙龙现场

  耳熟能详的科幻电影为何都是进口片?

  沙龙一开始,各位嘉宾首先谈了谈对自己印象最深的科幻电影,包括《黑客帝国》、《终结者》系列、《阿凡达》、《独立日》、《星际穿越》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所有被提及的科幻电影都是进口片。而国产科幻片和进口科幻片的票房情况,也能反映出相同的情况:根据新传智库发布的《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2010年先后上映的《未来警察》《全城戒备》等4部影片收获不错成绩后,国产科幻片的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零的边缘;2015年以后,相继有《时光大战》《东宫皇子》《食人岛》《蒸发太平洋》和《逆时营救》上映,国产科幻片的市场表现才相对以往有上扬之势。反观进口科幻片的市场表现则往往以碾压之势霸占市场,《阿凡达》《变形金刚》《星际穿越》都是获得较高票房和口碑的,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科幻片国内外票房对比

  谈及原因,北京太合娱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弛表示,正是在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体系支撑下,美国的科幻电影才能称霸全球。“我觉得在国产科幻电影面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特效不够好。观众看科幻电影需要视觉特效,如果连好的视觉特效都没有,他就记不住这部电影。”

  据他介绍,中国特效公司虽然技术很好,但大多数特效公司的制作总监是学美术出身,并不具备为科幻电影制作特效的知识基础;“反观美国特效公司的总监和欧洲顶级特效公司的总监,全是理工科的,或者说学计算机的,一定要这样的基础知识支撑,才能完成特效。特效不是艺术家的工作,是科学家的工作。”

  张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记者,如果让中国特效公司制作科幻电影的特效效果,“我需要给他们请老师上课,告诉他什么是物理,什么是化学,什么是力学,他不懂。他甚至还不如我懂,他怎么能做一个好的科幻片?”

  那么如果放弃中国特效公司,与欧美的顶级特效公司合作可不可以呢?张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由于成本太高,国产科幻电影“用不起”外国特效。

  张弛一再表示,“科幻电影是有门槛的,而且门槛很高。”

    另外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中国科幻电影难出佳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弛表示,相对于科幻片,中国的魔幻片、玄幻片更加容易,因为这类题材不需要科学的支撑,而且很多内容来源——例如《聊斋》、《山海经》等等——具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

  为何中国人出现在科幻电影中很奇怪?

  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幻电影都是进口片,所以很多科幻电影爱好者也是在美国科幻片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张弛表示,目前国产科幻电影存在一个问题,即“我们和外星人之间横着一个人,即黑衣人;我们和外星人之间还横着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们也过不去。”

  这也引发了下一个探讨话题,即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科幻电影中出现中国人会感觉很别扭、很奇怪?这种现象如何破解?

  对此,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天文科普专家詹想表示,作为一名80后,他是看着好莱坞科幻电影长大的,中国也没有什么自己拿得出手的科幻电影,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中出现中国人感到奇怪的最主要原因。


《三体》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他认为这种现象正随着国产科幻文学的发展壮大而消解:“中国已经培养出一批中坚力量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角背景基本都是中国人。他们的作品被拍摄成电影作品以后,就我而言我是完全能接受这样一部元素全是,或者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作品。”他相信,很多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00后,如果经常关注国产科幻作品的话,也能接受这样的电影作品。

  詹想表示,《三体》三部曲主要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如果拍成电影,大家肯定也能接受这样的设定。“所以我觉得这个障碍会慢慢的随着我们科幻文学作品的兴盛和兴起会慢慢的消除,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科幻元年”究竟什么时候来?

  2014年,中国科幻电影的IP火了,业内开始提“科幻元年”的概念;2015年,《三体》宣布制作电影版,“科幻元年”的概念又一次被炒热;到了现在,随着陆川《两万里计划》、宁浩《疯狂外星人》等的筹划拍摄,“科幻元年”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及。“科幻元年”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霹雳贝贝》(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张弛表示,对于“科幻元年”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那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例如《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都是很优秀的科幻电影,也影响了很多人。因此,中国“科幻元年”早就过去了,《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也已经给到中国科幻节所有应该有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对于张弛的看法,詹想非常赞同。他认为,“科幻元年”的概念现在还经常被提出来,是因为很多媒体为了“抢眼球”,为了“点击率”而炒作的概念。但他同时表示,如果哪天中国可以推出一部真正拿的出手的科幻电影,并能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的科幻电影,国产科幻电影将进入一个“新纪元”。

  马来西亚导演赖怡良表示,没有必要界定什么时候是中国的“科幻元年”,大家应该努力把好作品拿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切实推动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张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国产科幻电影真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有价值的IP短期、快速的影视化,从而推动整个科幻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詹想则表示,好故事是国产科幻电影发展的关键。据他了解,2010年至今的国产科幻电影的豆瓣评分都在4分一下,评价一般都是故事非常的空洞、弱智以及逻辑混乱等等。詹想表示,既然中国没有钱和外国特效公司合作,那就努力把故事说好,让逻辑没有明显的硬伤:“西方也有一些低成本的科幻片,可在业界的评价也是挺不错的。”

    赖怡良认为,并不是说科幻电影必须有太空船、外星人之类的内容,凡是故事的内核是根据一个科学理论或者一个科学现象为基础,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称作科幻电影。因此,科幻电影是可以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加写实一些。因此,面对门槛很高的硬科幻电影,中国不妨“后退一步,想一个好故事,以科学做基础,把这个故事讲好了,再加入一些视觉元素后呈献给观众。”


基普·S·索恩(图片来源于网络)

  詹想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国外,很多科幻电影的编剧都是与科学家合作,共同创作剧本,以防止故事出现硬伤。例如《星际穿越》,其编剧就是乔纳森·诺兰和基普·S·索恩,前者是著名科幻题材编剧和制片人;后者则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正是两人和配合,让《星际穿越》让部硬科幻题材电影大获成功。

  詹想表示,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越来越接地气。如果大家在科幻电影方面有比较好的点子,不妨与这些科学家接触一下,邀请他们做顾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深圳华强北劳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