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上海为啥猛建文化设施?志在夯牢“全球卓越”软实力


上海,志在全球卓越城市,正在文化设施建设上落子布局。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资料图片


许多年之后,人们将会记得,这个有着桂花清香与绯红晚霞的上海初秋。


在这个初秋,一系列变化正在上海发生:单单是9月27日当天,就有上博东馆、上图东馆、程十发美术馆破土开工;此前,世博文化公园已启动建设、浦东美术馆开工、宛平剧场开工、徐家汇体育公园综合提升改造、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国庆起试运营……


如此密集展开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无论是在时间竖轴还是从空间横轴来比较,都属罕见。仔细打量,并非新建、重建一批建筑那么简单,其间有深意存焉:着眼的是做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瞄准的是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果然有文化底气,动真格的了!


文化家当在国内已称翘楚,为啥还大手笔开工这么多重大文化设施——上海瞄的是“全球”好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让我们从上海现有的文化家当说起。


在9月25日举办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局长于秀芬公布一组最新文化数据显示,过去5年,上海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仅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为例。目前,上海共有美术馆77家,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每年举办近500场展览,数量比五年前翻了一倍;125家博物馆,80%以上实现了免费开放;图书馆240家,均纳入上海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业余时间去“三馆”参观美术展、博物展,去图书馆阅读、参加各类活动,成为上海市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上海的文化家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在全国而言,足以令人称羡。为何还要如此大手笔,再度落子布局,开放、开工或启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悄悄告诉你,上海对标的是全球卓越城市标准。


全球城市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城市软实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依据上海此前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等目标,更具体来看,依据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上海文化的进一步提速发展,迫在眉睫。


文化,也是一座伟大城市的魅力所在。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较,上海文化体育硬件设施近年来建设投入增幅最大,硬实力提升最为明显,已拥有相当厚实的基础。但客观来看,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国际影响力相对不够,精品展藏陈列、经典剧目演出和知名体育赛事等,比照全球城市的要求仍然不足,文化体育硬件设施规划建设必要而紧迫。


于是,上海再度出发,合理布局现有文化设施、开工建设未来文化设施,“我们绝不是为建而建,更应着眼于为城市软实力服务。”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强调,这一轮上海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力在‘硬’着眼在‘软’,‘软’‘硬’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为越来越有文化的上海人服务,上海也是拼了——力推城市软实力


很多年以前,东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一点算是学得入耳入脑入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今天,东妹忍不住又想到这句话。或许可以这样比方——对于上海而言,文化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一直居于“螺旋上升”“水涨船高”的状态:有软实力的提升,才有据此提升硬实力的根基;有了硬实力拓展,才有软实力发展的后续空间。


总体来看,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历经三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上海文化软实力同样得到长足发展。近期上海部分文艺院团正在展开海外巡演:上海京剧院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中国庭院演出京剧《霸王别姬》,同名3D京剧全景声电影在纽约艺术电影院上映;上海歌剧团携舞剧《朱鹮》再赴日本巡演19场;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正在欧洲巡演,在荷兰著名的皇家卡雷剧院18场演出场场爆满并加演,这在该剧院130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上海文化软实力之强悍,可见一斑。


其实,衡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含金量,只要看看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市民们就能知道。从夏季开始,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就再度成为城中盛事,市民们不惜顶着烈日排队数小时,也要争取先睹为快。而类似的文化活动,在上海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也从来都能收获上海市民们最多的热情。


文化,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滋养。而如今,上海展开的新一轮文化地标建设,更是为上海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上图东馆鸟瞰效果图  上海图书馆提供


一栋美丽的建筑背后,有呼啸而来的新时代新文化。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多年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早已改变。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更注重开架阅览,第三代或将不再局限在书本,而旨在成为面向所有人的阅读文化中心。


“上图东馆的建设,让图书馆站在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描绘,计划2020年对外开放的上图东馆,是一座未来图书馆,将成为一个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一个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


啥,市中心的世博核心区域,没留给地产商,倒留给了“文化”——不能不来个大写的“服”!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再度为上海、为中国击掌称叹,当时盛况,在国人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上海世博会有个显著特点,举办场地不在偏远郊区,而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坐拥黄浦江美景。因此,当世博会结束、临时场馆拆除,这块区域的后续开发,引发强烈关注:核心区会都留给商业地产么?


上海沉心静气,把世博板块当中的大片核心区域,留给了文化——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成为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延续世博精神的重大举措,将利用世博会后滩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消息传出,有市民兴奋地直呼,这将是“上海的中央公园”。


这回明白上海人的大格局了吧!


距离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有3年,已不难看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些鲜明特征:国际、民族、人文……这座“人文之城”,正在悉心研磨独特的耀眼色彩和鲜明坐标。


国际性毋庸置疑。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码头,也一直以贯通中外、加强国际交流为己任。仅仅是文化活动,就有每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10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为中国耀眼的文化名片。


民族性。在上海,传统文化正迎来又一个春天。此次开工的上博东馆,根据规划,将是一座立足未来的新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将打破以文物材质分类设展的传统,横向构建体系,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宛平剧场的改扩建,则旨在建设兼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质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标志的专业戏曲剧场。



3D京剧全景声电影《霸王别姬》剧照   电影出品方提供


人文性。上海强调,重大文化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把行业职能的专业化与社会功能的复合化融为一体,把公益性和群众性放在更为突出位置,要让更多市民分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成果。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在描述未来愿景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说过的话,上海要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将是上海最为本真的面孔。


链接:上海文化家当大盘点


(一)完善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涵盖市、区、街道、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完善。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市区两级群艺馆、文化馆24个,开放运营的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个,农家书屋1514个,居委活动室3952个,村委活动室1265个。场馆使用效率逐步提升,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部分热门时段实现“满载运行”。


(二)做大做实市民文化节、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

包括活动、配送、信息化在内的“三个体系”有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做强“市民文化节”等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轮番举办。活动体系和配送体系做大、做实、做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信息化体系畅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渠道,又使得公共文化设施在硬件、软件上同步提升。


(三)加大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力度

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免费开放力度加大。目前,上海共有美术馆77家,其中国有18家、民营59家,均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每年举办展览数量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达到每年近500场展览;博物馆共有125家,80%以上实现了免费开放,全市每20万市民拥有1座博物馆;共有图书馆240家,所有图书馆均纳入上海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


(四)电影产业逆势上扬,影院数量全国单列市称冠

2016年以来,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回归稳健,而上海电影产业逆流而上,各项硬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电影院建设蓬勃发展。去年底开始,上海影院和银幕数量近年来首次位列全国单列市第一。电影院成为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产业发展指标较明显的文化设施。


(五)50个专业剧场每年演出近9000场,观众近六百万

舞台演出方面,“十二五”以来,上海剧场设施建设的总量稳步增长,新建改建或功能拓展后投入使用的专业剧场有20余个。目前,持《营业性演出场所备案证明》的各类剧场141个。2016年,全市50个主要专业剧场每年举办演出近9000场,观众近600万人次,演出票房将近10亿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责编:唐晓蓉、

责任编辑:马骁潇

南头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