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做好政策“加减法” 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惠州出台系列措施为企业发展“解困、减负、创优”。图为惠州市“企业服务月”活动。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

    为给企业减负降成本,惠州再出招!为落实《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惠州市近日正式印发实施《惠州市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惠十条”),以“七减”“三加”十条措施帮助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

    新出台的“惠十条”将从税收、用地、社保、用能、运输、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入手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并从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大型企业、创建品牌和试点示范等方面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过初步测算,新的惠企政策实施后,至2020年将为惠州企业减负超400亿元。

    “惠十条”的发布得到众多惠州企业家点赞,他们认为,这些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创造需求、提升竞争力。

    如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换取企业、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从“惠28条”、新“惠28条”,到“惠42条”、新“惠42条”,再到如今的“惠十条”,一系列惠企政策的出台,变化的是扶持力度、范围和方式,不变的是惠州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服务,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及“放水养鱼”的良苦用心。

    减负“推减法” 推高含金量措施为企业减负

    “惠十条”的出台无疑给惠州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又送上一份“大礼包”。

    新的减负政策参照《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总体结构,分为十条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前面7条做“减法”,从税收、用地、社保、用能、运输、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入手,着眼于降低惠州制造业企业成本;后面3条做“加法”,均为惠州市“自选动作”,从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大型企业、创建品牌和试点示范等方面着力,着重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其中首次提出对企业股改上市过程中因资产整合产生的应缴税额,符合政策规定的可予缓缴或分期缴纳的政策措施,缓解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事实上,一直以来,惠州市都在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服务,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隐性成本,做好“减法”。例如,惠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展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试点,推出“零首期”“免验资”“认缴制”等6项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试点措施;率先试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登记,全面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电子化登记等多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措施,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

    为激活民间投资,2016年出台的新“惠42条”更是提出要坚持“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领域,推动民企进入特许经营领域。

    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为的是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惠州新出台的“惠十条”目标直指为企业减负。此前,在贯彻落实中央、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惠州全额免征3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市、县(区)级收入,2016年,惠州市为企业减负又出招,出台《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其中“降成本行动计划”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入手,打出“三降一补”的“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通过“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等措施,惠州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合计约113.6亿元。

    服务“做加法” 1年365天都是企业服务日

    惠州金泽国际物流园是粤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包括区域配送中心、多式联运中心、物流采购中心和物联网信息中心等。2016年年初,该企业遇到融资难题,恰逢新“惠42条”出台,企业将困难反映到惠州市经信部门。按照“走进企业、问计问需”的工作要求,部门通过走访了解详情后,立即联手金融工作部门帮助企业对接本土银行,及时为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如此及时、高效的服务,得益于惠州市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推进,其背后则是一场正在惠州发生着的“服务之变”。从2012年起,惠州把每年6月固定为“企业服务月”,核心就是立足于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为发展“解困、减负、创优”。活动开展6年来,围绕服务企业的中心之义,惠州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主动服务、主动破题、主动造环境,用行动帮助广大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和诉求。

    按照“企业服务月”的工作要求,连续6年来,惠州各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分门别类、全面梳理“企业服务月”期间企业反映的问题,明确解决时限,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2016年的“服务集市”为例,现场收到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及咨询意见建议1168个,现场答复或解决的就达1161个。

    同时,作为“送政策进企业”的有效实践,近年来,惠州市以“企业服务月”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2016年和2017年,惠州市连续两年组织“企业服务小分队”下基层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创新建立部门“服务企业网上评价”系统,赢来众多企业的纷纷点赞。

    从最早的“惠28条”到“惠十条”,从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到全面铺开“首席服务官”制度,再从“服务集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365天,天天都是服务日!”这是惠州连续多年来创新服务企业的常态化目标,如今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服务做“加法”,全市都在行动。比如,市残联、市财政局和税务部门联手降低残疾人保证金征缴,为用人单位减负37%,为亏损企业减负69%;市经信局联合惠州供电局推动企业参与省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扩大试点工作,2016年为企业节约电费超8000万元;市商务局推动惠州信保工作,帮助惠州市出口企业化解风险,换回企业经济损失3.7亿元。

    市场“换乘法” 惠企政策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放水养鱼”“减负松绑”,惠州服务企业所做的一系列“加减法”,如今换取的正是企业、市场的“乘法”,激发出的是广大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活力。

    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9748户,其中企业26888户,个体工商户42860户,分别同比增长28.3%、55.5%和15.6%。

    服务没有止境。如何让政策利好充分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和成效,让惠企政策不用受阻“最后一公里”?在今年的“企业服务月”上,惠州开始全面实施“首席服务官”制度,成为惠州今年为企业排忧解困的又一新招,并同步出台《惠州市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由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精准服务项目建设。

    “要不是这么及时高效的服务,我们的订单不可能完成!”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李配灯对于“首席服务官”的服务有着切身感受,公司遇到用电难题,短时间内就快速得到解决。

    近年来,像伯恩光学一样,越来越多的惠州企业从服务中增强了获得感,创新发展的后劲更加十足,惠州的政商关系也越来越“亲”“清”。

    在线下服务中持续创新发力之时,今年惠州首推“惠企通”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企业用手机也能向部门提建议,真正实现“企业服务集市”从线下走到线上。除在线上可即时提交诉求,平台还与惠州市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并自动流转到相关职能部门,一般问题回复时间不超5个工作日,且回复结果均第一时间公开。

    同时,惠州部分职能部门在力推线上服务平台,今年由惠州市工商、公安、国税、地税等单位共同开办的“惠州开办企业便利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就是一个代表。该平台是全省地级市首个“一站式”开办企业指引微信服务号,通过“开办流程图”和“情景大厅”向市民直观、生动地介绍开办企业的整个流程,开展便利企业办理服务。

    借助“互联网+”,惠州的惠企利企服务更加常态化。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深圳东湖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