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染缬生香 馨韵留痕 寻找美好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染缬,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它始于秦,盛于唐,到明清时一度登峰造极。染缬之美,美在其图案绚丽多彩,质地柔软绵长。可惜的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工业性印染技术与图案逐渐取代了传统染缬纹样,使得染缬的魅力已尘封于江湖久矣。好在,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的提高,天然环保的植物染也有了复苏趋势,各式染缬技艺百花齐放,染缬之美又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

11月25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日报》、《中华手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染缬之美——2017重庆传统工艺振兴系列活动(第二期)”在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拉开序幕。

传·染缬之风

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各位染织大师、手艺人、设计师、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染缬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创新,分析着染缬的色彩之美、工艺之美与生活之美。活动现场嘉宾们兴致盎然,分享多年从事染织的心得体会。


沙龙开始之前,重庆市文化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钟建波致贺词,他表示:一件美好事物的发展,其历程总是艰辛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工艺,在新时期,更需要寻求一种创新和突破,让它的美得以延续,得以升华。基于此,“染缬之美”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为本次沙龙的学术主持,研究民间艺术与创新设计教育的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余强,首先介绍了染缬的相关知识:染缬有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四大类,纹样各有特色,做出的作品各有千秋,并且染缬技法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服饰,壁挂、窗帘、台布、提包、床单等室内装饰成品都有广泛涉足,展现出万种风情。


市文化委非遗处处长王发荣出席活动

说到染缬,深谙此道的台湾工艺大师,“天染工坊”创办人陈景林分享了他33年来从事染缬技艺的心路历程:为探寻更丰富的染缬技巧,深入西南少数民族腹地考察,赶在少数民族的染织技艺消失之前做记录与研究;为寻找属于台湾真正的色彩,他于3年中开发出126种染料,把研究成果立著成书《大地之华》;同时将毕生所做染缬产品一一展出,只为分享经验,让这一门传统手工艺能走得更好更远。



谈到染缬之美,陈景林认为,第一要义在于“型之美”,其次还有色之雅、质之优、技之精、用之当,均是美之所在。当下,当染缬技艺步入发展的瓶颈期,唯有跟随潮流时尚的步伐,将工艺运用于服装、饰品、家饰及其他,将工与艺相结合,如此染缬之美才能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华。



提及如何将染缬之美融入生活,本土原创品牌“感懒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其创始人杨青为大家分享了古老传统的夏布与植物染结合的尝试,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可能。杨青认为,“感懒树”之所以能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在于用一种“玩”的态度去创造和升华植物染的美,玩出了格调,玩出了内涵,衣、饰、居、礼,不同的载体,展现出精巧细腻的染缬之美,既符合现代审美的特质,又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古朴。比如用染色夏布做出的仿真花,色泽与质感都堪比鲜花,并且能够永久保存。



与形成品牌效应的“感懒树”相比,重庆梁平蓝印花布市级传承人蓝振学,有着自己的苦衷。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蓝印花布,曾于上世纪40年代集布匹纺织、设计雕版、印染、销售于一体,生意红火。但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幸由政府扶持,创立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招收22位专业学校老师进行教授传承。让蓝振学担忧的是,虽然可以将传统工艺进行创作传承,但其间耗费的成本与随之带来的市场反响却并不成正比。在这次沙龙上,蓝振学带着问题而来,与同行交流沟通,收获颇丰,甚至还与“感懒树”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为此,蓝振学很是兴奋,表示将寻找到合适的时机,从工艺品、生活品路线出发,将蓝印花布带入大众的生活。



有传承经年寻求突破的传统手艺人,也有充满生机与活力,创意十足的新锐匠人,寨上——一个年轻的染织工坊,正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创始人潘宏甲专程来到现场,讲述了“蓝染新生之路”。土生土长的水族青年潘宏甲,自幼穿用妈妈染的布做的衣服,在幼小心灵里播种下不可褪色的技艺。及至大学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激起了对家乡的植物染传承和创新的信念。待学业有成,潘宏甲返回家乡向家中老人再习染织技艺,尝试将蓝染、薯莨染、纺织等传统工艺结合,同时走访学习苗族、侗族的染缬技艺,逐渐把式微的蓝染拉回大众视野,寨上这一品牌,逐渐也为人所知。

单是嘉宾们短短的个人分享,显然不能让大家过瘾,兴致勃勃的染缬爱好者们纷纷抛出问题进行亲密互动:

有初学者问及夏布染色与其他材质染色相比,最大不同是什么,技术难点在哪里?

陈景林一针见血地加以诠释:夏布由麻织成,麻类的胶质很重,不易着色,会影响色牢度,因此染前处理很重要,做天然染色就不要怕麻烦。

有专事文创行业的创业者对“感懒树”选择将“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模式十分感兴趣,现场深度咨询。

杨青女士则坦诚:以夏布为例,自己是先做文化传播,让大家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再加上夏布本身的美感,这样多维度的传播效果,自然就能为商业拓展打开便利之门。

也有同为年轻一辈的创业者,就“寨上”对于创新的理解很感兴趣。

对此,潘宏甲认为:每个时代的创造,应该符合当代的审美发展,他还举例梁平蓝印花布,如果能更好地融入当下的设计语言,相信也会有突破,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以坚持传统工艺为前提。

还有初学染缬的“小白”,初次见到蓝印花布,表现出种种好奇。


蓝振学则拿出专程携带而来的蓝印花布,侃侃而谈: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其中最有难度的孔雀蓝,要重复十几道工序染制,这样最终呈现的蓝色,是非常可贵的。


最让人感动的,则是那些远道而来的爱好者……

一位从武汉赶来的爱好者,凌晨的火车刚到重庆,连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便一路路赶赴沙龙现场,为的是当面求教陈景林老师,关于“苏木染的颜色,为何每次呈现皆有不同”?

陈景林老师耐心地给予回答:由于苏木的色彩很敏感,容易变色、褪色,先天有着“短命色素”的特质,再加上水的酸碱度也会造成色差,染色之后,应该做色牢度测试。在他看来,苏木本身是不太适合做生活产品的,倒是用来做手工染色体验的绝好材料。


这样的“粉丝”现场还有很多,求教染织洗浆时遇到的问题;咨询传统技法如何在推广层面进行创新;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在创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如此总总,热闹非常,让三个小时的沙龙活动,至始至终充满着热情与力量。

最后,重庆市文化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王发荣亦分享了自己对染缬工艺的看法。


在他看来,通过这样的主题沙龙,通过彼此的交流、切磋,在碰撞中促进了学习,进而势必影响大家对于传统技艺的固有看法,最终推动创新,振兴传统手工艺。染缬之美,它根植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定位于现代生活的创新,立足于优秀文化的创意,面对市场需求创作产品。手艺的传承要怀着一生寻觅的情怀,孜孜不倦,坚持到底。而具体该如何传承?具体到植物染这一门类,除了技法本身,它的美好、生态、环保,都是应该倡导的。同时,有产品的文创项目才能最终转化为商业,政府部门也将积极搭建平台,让手艺人过得更有尊严。

展·染缬之美

除了沙龙分享,揖美·泊物的现场同时还展出了台湾天染工坊、感懒树、寨上、柒日、青红染等多个植物染品牌创作的精美作品和生活日用品,加上惊艳的陈设场景,我们看到植物染的美不仅限于蓝染,不只是着色于布料,还有它在手艺人的传承和创作之下的无限可能。


“染缬之美”展览将持续到12月2日,欢迎大家前往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号二厂文创园1栋2楼揖美·泊物免费参观。

习·染缬之艺

为了让染缬爱好者更专业、更直接地体验染缬技艺,11月26日,陈景林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带来一堂植物染专业体验课。来自杭州、武汉、贵阳、重庆等多个城市的染缬爱好者,在短暂的周末专程来到二厂文创园,只为这次难得的零距离向陈景林老师学艺的机会。


首先,陈景林老师以“发酵与沉淀——蓝染的研究与创作”为题,向大家讲述了蓝染的色彩来源、养蓝的详细步骤、染缬的主要技艺及染色中的难点等专业知识。让大家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了如何从一株蓝草到提取蓝靛再到创作出一件蓝染作品的全过程。并在课程中分享了很多优秀、美好的蓝染作品。

在专业课程讲解中,陈景林老师不仅教授了大家专业的染缬知识,更在做手艺的心态上,给与大家正确的引导。“蓝染技艺中,发酵是色素的释放,沉淀是色素的收集。蓝靛的色素颗粒很大,染色时很容易形成表面着色,因此需要多次染色、多次氧化。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才能释放出美丽的变化。这也是做其他植物染,甚至是做手艺人的最基本的心法和态度。”


活动最后,大家展示着这一天动手体验的成果,与陈老师合影。初冬的暖阳里,揖美·泊物门口,飘扬着美丽的蓝色,弥漫着蓝靛的自然气息和欢声笑语。

据了解:这是2017重庆振兴传统工艺系列沙龙活动的第二场,一共7期,每期以一项传统工艺为主题,如木雕、染织、陶艺、刺绣等,主要立足于重庆的非遗传承人与传承人群,邀请相关从业者、学者、设计师等以沙龙对话+微展的方式亮相,共同促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深圳沙头劳务派遣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