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日媒讲述赴日留学生故事:改革开放向原敌国学习

  资料图:2006年1月23日,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举行的新春联欢会上,中国留学生手捧字幅,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原标题:日报讲述中国赴日留学生故事:改革开放 向曾经的敌国学习

  参考消息网8月10日报道 日本《东京新闻》8月9日刊登了该报驻北京、上海的记者中泽穰和浅井正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采访了几位曾经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讲述了中国赴日留学生的故事。

  谢思敏先生是1982年10月后首批公派留学的149名研究生中的一员。

  文章写道,1978年12月,中国政府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作为人才培养政策,开始重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当时,日中战争结束已久,其间日本实际上中断了接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谢先生就读的是神户大学研究生院,专修民法与商法。学成回国后,谢思敏开始为中国重开证券市场奔走。

  文章称,当被问及“去以前的敌国留学,会不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时,谢先生摇了摇头,“向敌人学习没问题,就像日本在战后,也在向美国学习。”

  1982年10月,目前担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唐本忠与谢思敏搭乘同一班飞机赴日,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高分子化学。唐先生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留学前的半年时间,他在大连接受了日语特训。

  唐先生告诉《东京新闻》记者:“我们完全是零起点,但是日本老师像恶魔一样严厉。”他也坦言留学生活让他倍感压力。

  文章表示,中国政府要求这些留学生要在5年内拿到博士学位。“在日本,5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非常少,但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后来,唐本忠教授获得了中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章称,在研究生之前,本科生的公派留学从1979年就开始了。其中一位就是曾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日语的孙晓燕女士。

  孙女士21岁时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日语。虽然孙女士的父亲孙平化先生曾经参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工作,但是他并不希望女儿学日语。

  文章讲述道,留学来的很是突然,当时孙晓燕已经大学毕业,并在机关里从事《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去哪里留学是单位决定的。“所有人想的都是一心一意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贡献。”孙女士说。

  留学生活充满了愉快的回忆。孙晓燕当时是早稻田大学教授安藤彦太郎先生家的寄宿生,“老师经常带着我见各种各样的人,什么都看”。她还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在首相官邸见到了当时的大平正芳首相。此后,孙晓燕作为翻译,以文字联系起中日两国。她的长子目前正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留下了一家三代留学日本的佳话。

  文章写道,唐先生也对当年的留学生活充满怀念:“日本人对留学生很亲切,我们也从日本人重礼仪、认真做事的态度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编译/刘林)

 

责任编辑:张义凌

龙城人力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