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大学评价排行需要大智慧



  如何更好地建设“双一流”?大学评价如何更好地服务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受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大家对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给予肯定,并建议相关大学排行榜在坚持公正、客观、真实、权威的同时兼顾指标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指标体系设计可以更具有引导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凝聚智慧

  贡献力量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晓星、徐静)3月31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举行专家顾问(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仪式,并向专家顾问颁发聘书。受聘专家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自身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高水平,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与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一道共同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现场获颁聘书专家学者名单

  张德祥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晓东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立生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孙禺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秦惠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眭依凡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  瑜

  陕西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光才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晓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光礼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杰出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施晓光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  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嘉乐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安

  青年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淦森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周  详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张德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立新型的校院关系

  大学院系的治理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院(系)治理已成为保证大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普遍关心的是学校层面治理结构及其运行,二级学院层面的治理关心和实际举措不够。必须重视大学的二级学院治理,要改变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在学校的局面,要向二级学院放权,使二级学院感到有权力,又使二级学院感到有责任、有压力,激发二级学院的内生动力。要推进校院之间的“放、管、服”改革。

  邹晓东(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思考的方向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保证和强调“一流”的学术水平,特别是要从内涵上加以把握;在学科建设方向方面,怎样做到既站在世界学术前沿,又要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双一流”评价的指标体系要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内涵。特别是如何体现“一流”的学术水平,这个要不断深入地加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该在如何体现“一流”的内涵上下工夫,做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从而引导和鼓励推动高校在内涵发展方面更加注重高质量。希望加强与广州日报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分析方面,共同推动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内涵发展。

  王立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 广州日报发布排行榜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学评价是世界难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大学评价能够获得社会一致认可。“双一流”建设评价,既要评价大学也要评价学科,既要世界一流,又要有中国特色,因此会难上加难。广州日报发布系列大学排行榜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们的大学、学科不能只让外国人来评价,我们也要通过大学、学科排名,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大学。这也是教育部学位中心做学科评估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把中国最强的学科选出来,放在国际社会上去宣传,帮助外国留学生选学校、选学科,吸引更多人来中国留学,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对于中国的家长、学生也是一样,让他们获得更多公开、透明的关于大学的信息,在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是分类上的创新

  现在我们的大学排行榜以及各种评估,基本发挥了区分功能,哪些学校,哪些学科是好的,但导向性等其他功能发挥得并不明显。第一,我认为应该分类评价,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广州日报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就是分类评价上的创新。第二是第三方评估,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大学自己搞排行榜,就会缺乏公信力。第三是要重视毕业生调查和学校声誉,同时处理好评估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王孙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现在的工程教育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

  现在工程教育的评价与以前相比,已经更加全面了。最早是对工程技术重视,忽视了科学研究,后来又转向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现在又转到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清华大学在工程教育上开展了很多改革,例如“双T计划”,包括thought(想法理念),还有technique(技术)。

  眭依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生满意度、校友捐赠率都可纳入指标

  大学排名评价对大学改革改进有积极意义,权威、客观的大学排行榜,没有哪个大学校长是不重视的。一般来说,大学排行榜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大的观测点,主观是一种声誉调查,客观包括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等。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可以在指标体系设计上更科学、更规范、更具有认同性,从而更具权威性。一流实力、一流贡献、一流声誉,就可以衡量一所大学的基本水平,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在指标设计上能否进一步体现自身的特色,进一步挖掘“一流”的内涵?

  郝瑜(陕西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估要把中国特色融入国际体系

  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估,我们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国际指标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我们评出来的“双一流”高校,如何能够与世界一流标准对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如何保持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导向?如何把这些内容融入国际体系?第二个是学科评估与绩效评价的关系。过去的一些评估没有做绩效评价,“双一流”要弥补这方面的缺失。第三个是主管部门相关机构评估与其他机构评价的关系。

  闫光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排行宜突出“特”“新”“需”

  现在的排名,我们不管世界还是中国的,一个是大学排行,一个是学科排行。做排行榜要有特点、有创新、要面向不同的需求。我们能不能做高职院校和“双一流”大学毕业生薪资呢?如果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排名非常靠前,就很有可能改变高等教育取向单一化的问题。

  卢晓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寻求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一致性

  如何寻求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一致性,我认为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另一个是通过对中国特色、中国基因的寻求,达成世界一流的目标。做大学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一致性探索的因素。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杰出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双一流”建设需要外部评估和高校管理创新

  关于“双一流”建设,我讲三个观点。第一,“双一流”建设需要外部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但现有大学排行榜以及学科评估过于强调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没有考虑本科人才培养,不符合中央深改组“双一流”建设的精神,“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双一流”评估必须坚持产出导向评估。由于教育结果难以评估,很多大学评估往往以投入评估代替结果评估。其实投入只能反映办学条件,不能反映办学绩效。“双一流”建设评估要综合运用科学计量评估和专家同行评估,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第三,“双一流”建设除了要关注学科建设外,更应该关注大学组织与管理创新。管理不一定保证学术水平,但管理不善一定失败。事实上,大学教学、科研改革以组织与管理的创新为前提,组织与管理的创新以宏观的体制与结构的变革为条件,在体制机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教学科研改革往往徒劳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双一流”建设更需要管理创新。为了推动“双一流”建设,我们有必要启动中国高校管理创新奖。

  秦惠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客观真实的第三方评价对于“双一流”建设是一种正能量

  第三方评价,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进行?以及对“双一流”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第三方评价可以就某一种分类或者某一个单项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一定要符合科学,数据采集一定要客观真实,因为这样的评价才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才能真正具有公信度。

  第三方评价可以作为政府评价的一种参考,数据可信的单项评价可以供政府直接使用。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某一种分类或者某一个单项的评价。客观真实、数据可信的第三方评价,对于“双一流”建设是一种正能量。

  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寻找差距,整体推进离不开单项的进步,各种排行榜排序名次的变化,有利于高校找出差距,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改进和完善高校治理,推进学科建设和高校发展。

  施晓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从整体上打造高等教育体系

  什么是好的大学排名?就是要尽量全面客观,要产生一定的引导性,让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如何进行排名?就是要找出规律,找到大学内部和外部,以及大学内部自身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指标引导,促使大学朝正向发展。

  雷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学评估要引导办学规范化、透明化

  这几年大学的评估评价,在指标体系多样化上花了很大工夫,指标比较丰富,但是相对来讲,评价的目的比较单一。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需要我们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政府部门如何运用这个评价结果?从评价本身来讲,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例如从一个综合性评价,转变为有特色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多样化是评价的发展方向,虽然已经下了工夫,但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姜嘉乐(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加强对排行榜的研究

  排行榜和排行研究应该结合起来。现状是排行榜多,排名研究少,没有专门刊物对排行榜做研究:排行标准为什么变,为什么采用这个指标不采用那个指标。还有一个问题是定量研究很多,定性研究少。很多做排名的机构怕定性研究影响客观性。多样化的排行榜也不需要这个机构做一个榜、那个机构做一个榜。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就可以在一个综合榜单下再做很多个分榜,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标准。

  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双一流”要辐射大学本质体现人文精神

  广州日报参与“双一流”大学建设,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现在我们都在讨论“一流”大学,其实“一流”不仅是一个办学水平,更多的是精神追求,最终辐射大学的本质,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在“双一流”建设办法中,我们关注世界、全国的同时,更要关注地方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怎么走。我们对大学要有分类评价,有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有国内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区域内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有同类别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于大学评价的难点在于数据采集,以及采集回来的数据的可信度。数据不真实,用再科学的运算方法,最终出来的结果都是缺乏参考度和公信力的。现在我们的大学数据很多缺乏透明度,科研方面的数据相对好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数据搜集起来就很困难。还有就是指标数据不对称,完整数据不容易采集,时不时会缺了某一个学校的某一个指标,最终计算的结果就都会不一样。

  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大学评价要注意指标之间的联系

  大学评价要关注到指标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理解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我们做大学评价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

  周详(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大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区块链

  大学评价和“双一流”建设大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区块链的概念。我研究了广州日报的一流学科排行榜,也跟区块链概念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区块链的特征是去中心化,通过去中心化,把信用的权威性打散,所有人可能成为权威,也可能不是权威。每一个人想使用这个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某项需求达到某种目的,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对比。过去可能要买好多书、查阅好多资料进行对比,那么现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只要输入自己的需求,再一按按钮,就能得到想知道的结果。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排名相比其他排行榜的特点,就是评估主体、使用主体的多元化。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标数据要有长期稳定性

  对于评价评估,我的建议是在建模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同时指标数据要有长期的稳定性,不然会出现排名巨大波动。数据的稳定性对排行榜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检验结果的时候,要通过常识和逻辑发现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指标体系设计要有导向性,要做到分类型、分地区、分学科。大众关心的东西,需要再细分,尤其是解决高考生填志愿、上大学的问题,其实这些也是大学关心的。媒体做大学排行榜,有其天然的优势,相对独立、公正、客观,同时这些数据分析报告出来,本身就是新闻的原材料。

  宁笔(科睿唯安业务总监) 利用大数据助力人才引进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人才发现和人才引进,很多时候是靠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发现人才,再许以优厚待遇招募人才。但这种人才发现和招募的方式,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不一定非常客观。事实上,人才发现和招募过程中,都是可以应用到大数据的。高校有意引进的专家学者,肯定是有很多科研成果的,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基于SCI等比较有影响力的论文数据库,统计出哪些人在哪些领域发的论文比较多,哪些人的论文发表后影响比较大,这就是对这个人在学术上比较具象的描述。而且这些数据都是第三方的,是一段时期而不是片段性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比较有保证。但发现人才只是一个初筛的过程,在人才进入高校视野后,如何引进又是一个问题。现在人才引进的投资成本非常高的,除了薪酬有竞争力,还要有科研经费和安家费等,很多时候还是整个科研团队一起引进。因此基于数据的辅助分析就很有必要了。这种辅助分析可以避免花了好多钱引进不合适的人,避免引进的人才名不副实,伪造简历等情况。

  新闻链接:

  世界三大 大学排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是一份英国出版的高等教育报刊。自2004年11月起,该杂志每年都会公布世界大学排名,是知名的全球性大学排行榜。该刊从2011年开始发布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作为“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补充。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 & World Report )于2014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根据大学的学术水平、国际声誉等指标得出全球最佳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是历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学排名,第一次发布于2004年。

 

深圳桃源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