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徐州书记周铁根: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

  原标题: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

  今天的《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徐州: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为题,刊发了对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的采访。

  8月20日,周铁根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表示,徐州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高能级的城市功能,发挥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的“定位”真正变成“地位”,让徐州示范引领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

周铁根接受新华日报采访。

  “徐州三问”问出发展新理念

  树立城市发展新标杆

  问:在省委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肯定徐州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系中作了新的定位。

  我们记者在徐州采访,当地干部多次谈起“徐州三问”:

  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路子?

  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越?

  有问就得有答,有立就需有破。

  请问“徐州三问”收获了哪些观念、思路上的实在效果?

  答:前不久,省委书记娄勤俭来徐州调研,要求我们对标******视察徐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我们牢记******嘱托,贯彻省委要求,紧紧围绕“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以思想上的“破冰”带来行动上的“突围”。

  “徐州三问”,就是要在思想上直指传统思维定式,在心态上突破传统目标定位——徐州要变跟随发展为引领示范。而要把新思路转化成新作为,

  首先要自觉摆脱“地级市思维”,不能按一般城市给自己提目标、定要求,我们要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标准,按大城市的能级,打造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努力在淮海经济区发挥龙头作用;

  其次是勇于破除传统“苏北意识”,不能觉得地处经济洼地慢一点、落后一点是天生的、正常的,徐州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面前,要摆脱梯度转移、跟随发展的路径依赖,在苏北“洼地崛起”中起引领作用,与苏南发达地区同台竞技;

  第三是主动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深入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积极探索产业振兴转型新实践,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创新

  找准新动能推动新跨越

  问: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近年来推动振兴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特别是去年底******来徐州调研,对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最近一段时间,外省许多城市相继到徐州考察学习。

  今年以来徐州在抓准新动能、推动产业振兴转型上,明确了怎样的发展思路,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答:怎样真正实现发展动能转换?我们认为,动能转换,不是找几个新增长点,而是

  通过改革,让体制机制激发活力;

  通过开放,促进要素集聚、流动;

  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三驾马车”外找到新的动能。

  徐州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就是通过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

徐州软件园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

  我们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加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的发展步伐,把推动产业振兴转型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坚守实体经济中构筑特色、增创优势,着力推动全市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与产业转型同步,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生态之间的协调,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城市大能级:

  创造区域一体化新优势

  问:去年,***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并出台专门政策意见予以支持。

  徐州如何系统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

  答: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徐州的地理位置独特,南边是长江经济带,东边面对着沿海开发,北边是京津冀经济带,西边是中原经济区,徐州正处在这些大战略的中心位置。

  徐州新一轮转型发展,示范意义很大,这不仅需要推动徐州本身的发展,更要能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淮海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区域城市间利益分割,中心城市建设又有赖于周边城市的支撑,这是一对矛盾。

  只有突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让淮海经济区城市成为利益共同体,才会真正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彰显中心城市作用和地位。

  所以,我们要更多采用市场的办法、共建共享的机制,通过自身作用的发挥来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持续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

  谱写民生幸福新篇章

  让徐州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

  问:人民生活高质量是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导向,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全会上要求各地各部门满怀真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体现了对民生事业发展的深切关注。

  请问在今后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徐州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

  徐州是一个全市人民的大家庭,每个徐州人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徐州是我家,幸福靠大家,家兴我兴,家荣我荣。全市干部群众要携手建设团结和谐的大家庭、繁荣兴旺的大家庭、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我们的目标是,把徐州建成让徐州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城市。

  短评

  把“定位”干成“地位”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省委对徐州的明确定位。“充分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定位’真正变成‘地位’”,徐州这一发展愿景值得期待。

  把“定位”干成“地位”,关键在干。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中心城市”仅仅是蓝图里的设想,还是发展后的现实,最终取决于发展的成效。徐州清醒“认识自己”,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以思想“破冰”助推行动“突围”。不仅确立了总目标、总要求和主旋律,而且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牵引性工作抓手;不仅确定了“干什么”,而且明确了“怎么干”。“自觉摆脱‘地级市思维’、勇于破除传统‘苏北意识’、主动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以发展新动能铸造发展优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正一步步把“中心城市”的壮丽蓝图变成可触可感的美好现实。

  把“定位”变成“地位”,徐州的做法值得借鉴。从“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到“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省委着眼全省,立足实际,为各地发展确立了各自不同而又富于特色的发展定位。这些定位,既是希望,也是要求;既是远景,也是目标。如果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能把“定位”切切实实地变成“地位”,那么,江苏的发展就将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责任编辑:张玉

粤海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