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去年每天近3家企业摘牌数量创记录

头顶中国的“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等光环,“新三板”在2013年揭牌运营后,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不过在连续三年达到10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去年企业数量增速却不到15%,出现大幅放缓。同时,退市公司却越来越多。
  去年摘牌数量达历年总量7倍多
   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后,去年新三板企业数量增速开始放缓。华商报记者查询Wind资讯发现,2017年新增2177家后,挂牌企业达11630家。不过,净新增有1467家,增速大约在14.43%,同比减少70.8%。新三板2014年挂牌企业从357家增至1572家,2016年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至10163家。这三年间,增速约为100%。
   退市公司却越来越多。截至2017年年末,新三板市场一共出现802家退市企业,其中有709家发生在去年,去年工作日249天,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接近3家。而在2017年以前的四年,共有93家公司摘牌。也就是说,去年摘牌量达到历年总量的7.6倍。
   申万宏源西安科技路营业部投资总监屈放表示,新三板市场正在从最初的快速扩容转向进退平衡的拐点。经过三年多的沉淀以后,退出公司增多也属于正常现象。粗略计算,去年的退市率超过了5%,已经接近欧美资本市场的退市率水平。
   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因挂牌基数大,摘牌公司相对较多。陕西有10家企业在去年退市:陕西中兴林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人行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思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科隆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引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华众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鹰之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尔通信服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有业内人士分析,以上十家企业退市的原因不尽相同,有IPO、并购、融资等不同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但是,从全国来看,大量的公司主动退市,确实与新三板融资功能不理想有关。
  近两月挂牌数量持续净流出,退市潮背后泥沙俱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三板退市现象仍有愈演愈烈之势。截至1月31日,今年已有109家企业退市,同期挂牌仅85家,这是继去年12月以来,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的情形。
   除此之外,曾成功孵化不少网红的如涵控股、2016年的定增王华龙证券、著名财经人士吴晓波创办的蓝狮子等多家明星公司,近期也发布公告拟从新三板摘牌。有资本研究院认为,当前新三板摘牌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挂牌企业净流出或已形成常态。
   联讯证券去年11月底发布的专题研报显示,去年有半数以上退市企业从未融资,也有公司融资额超10亿元;有成交记录的退市企业中,上百家公司总市值不足5亿元,酒仙网、新产业和安控科技等都超100亿元;业绩方面,退市企业中亏损和达到IPO门槛者(年净利润3000万元)分化明显。新三板退市潮可谓泥沙俱下。相当一部分退市企业曾是市场宠儿,离开的确是新三板的损失;但同时,也有更多质地一般甚至无人问津的企业离开。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登陆新三板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但有些公司自挂牌以来通过增发股票融资的非常少,甚至有些直到摘牌也没有融资。还有的公司因为挂牌周期很短,来去匆匆成为市场上的过客。仅从今年至今,杭州万高、景同科技、科强股份、益光照明等12家退市公司的挂牌周期不足一年,有的仅挂牌三个多月时间。“挂了三个多月就退市了,白白花了大笔上市费用”有业内人士说。
   “能省则省,反正也决定摘牌了。”某新三板公司财务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每年要付给主办券商、律所和会计所数十万元,还有因财务规范形成的开销,“我们只是一家净利润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很难吸引到实力雄厚的资本方。”去年下半年,这家公司因未披露定期报告而被摘牌,距挂牌日期还不到一年。
  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摘牌
  “那当初花钱上市图个啥?”
   “挂牌新三板的确给公司面貌带来了不小变化。”陕西一家新三板公司董事告诉华商报记者,上新三板对公司规范运作帮助最大,也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借势拿下了一些新业务和项目合作。不过,挂牌后财务成本明显增加,带来了不菲的支出。
   各公司的摘牌原因不相同。从陕西退市公司来看,三人行、思坦仪器、大风科技摘牌背后都闪现着上市公司并购身影。在完成融资等目标后,这些公司可能有进一步资本运作规划。
   本地资深投行人士哈立新表示,IPO、并购、融资需求和监管处罚等都可能是新三板企业退市诱因。一般来说,除了IPO与并购以外,其余新三板企业的退市原因往往不会直接出现在拟摘牌公告里,但因融资问题或达不到最初预期而退市的失意企业并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部分拟摘牌公告已显得比较直白,如:华文包装称“因挂牌以来股权流动性不足”,佛山青松则表示“挂牌以来,从未发生过股票转让、未能成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为节约公司成本,决定主动申请摘牌。”“企业新三板上市要花一大笔钱,现在为了节约成本退市,那当初花钱上市图个啥?”一位业内人士说。
  新三板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制度和定位需继续完善
   伴随企业挂牌的放缓,业内有人判断新三板市场已经由增量转向存量时代。如何管理和服务好这1万多家企业,是摆在管理层、市场各参与方面前一个重点课题。
   一直以来,新三板市场被认为是主板市场的补充,但在不少行业人士眼中,这项功能的发挥还有所不足。“目前来看,新三板是一个股权转让的场所,投资功能远远大于交易功能。”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现阶段它能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股权广告、股权转让的机会和便利,但在一段时期内,还不可能像主板一样有火爆的交易场面。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新三板全年成交量为433.22亿股,全年成交额2271.8亿元;相较而言,去年A股市场有170只个股的成交额都超过了1000亿元。而A股绝大多数交易日的成交额都在3000亿元以上,不难发现,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投情况仍然比较清淡。
   “转板通道、市场流动性和‘股东人数200人以上’难以过会等三方面问题仍然制约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哈立新表示,新三板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从而稳定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的预期。他同时认为,企业数量并不是衡量市场优劣的核心标准,在公开市场资源分配的规律下,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得到收获才能体现市场价值。
   屈放认为,从积极角度看,作为主板的“试验田”,新三板市场已实现了“有进有退”,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退市摘牌制度。他说,良性市场就应当有优胜劣汰,一方面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另一方面也应当满足优质企业的挂牌预期,去更高的平台。相关数据显示,累计已有37家三板公司(含老三板)成功登陆A股。 华商报记者 李程  

蛇口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