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逾九成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污水净化设施成村庄一景。涂永平 陈晓光 摄


    “我们村里不但配套了2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系统,还建了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床,通过种植菖蒲、美人蕉来净化水质,周边配套建设围栏、亲水平台、名木等景观”,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党支部书记徐文坚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以后排到了这个池塘,由植物进行吸附,池塘流出去的水达到了三类排放标准,可以用于灌溉农田。

    除了成功解决污水治理难题,九岭村还实施了“上门收运垃圾”的制度,以实现“垃圾不落地”。类似九岭村的探索实践,是我省成功破解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蕉岭县、云浮市郁南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先行先试,积极在整县范围内全域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攻坚农村环境“脏乱差”,为我省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补齐新农村建设“短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蕉岭▶▷97个村庄垃圾收运处理成机制

    “村里的垃圾箱多了,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水泥村道变得平整了,破旧的土屋焕发新颜,游客越来越多……”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村民戴姨说起村里近两年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行走于九岭村干净的村道上,很少看到纸屑或塑料袋。徐文坚介绍,这得益于村里这两年来开始实施的上门收运垃圾的措施。

    早在2014年,蕉岭县以实现“垃圾不落地”为突破口,创新采用“县级补助为主、村级自筹一点、社会筹集一点、农户缴纳一点”的做法,多种渠道筹集农村垃圾管理经费,制定《蕉岭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方案》,并连续两年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60万元建立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制度。2016年,蕉岭县投入1088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建立垃圾收纳设施、充实保洁队伍、规范垃圾清运处理等方式,构建“村上门收集、镇统一转运、县无害化处理”的模式,力保农村环境保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目前,蕉岭县97个村基本完善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均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共有257名保洁员,平均每个保洁员服务734名农村常住人口,基本做到专人收集、专人清扫、专人运输,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

    在芳心村,修葺一新的祠堂门前,半月形的池塘四周装上了精美的栏杆,池塘的一边有个小公园,铺满鹅卵石的小路蜿蜒向前,各类健身器材安放在公园的一个角落。

    初次到这里的人,可能想不到这里曾是一排无人居住、破旧的老房子。芳心村的“美丽变身”,离不开村民理事会带头,发动村民参与村庄共建。

    去年以来,全县592个村民理事会共参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民生实事750多件,动员拆除农村危旧房19.6万平方米,建设休闲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181个。

    郁南▶▷

    投资超5亿推进生活污水处理

    走进郁南县都城镇夏袭村,村口不远处的池塘里栽种了风车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夏袭村党支部书记李章汉介绍,这就是村里2015年3月建设的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池,共投入近60万元建设资金,目前全村生活污水均已实现了集中处理,“以前村里污水横流、臭味熏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采用“调节水解+人工湿地”工艺,通过格栅过滤,利用微生物分解吸附,经过两层处理,进而实现净化污水的目的。

    夏袭村的喜人变化是郁南县攻坚农村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郁南县是我省生态发展区,同时也是西江的重要水源保护地,肩负着保护西江流域及珠三角地区千万人的水源地的艰巨责任。

    2015年开始,郁南县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在西江、南江沿线110条中心村建设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为筹集资金,郁南县采取了“自己投、向上争、社会筹”等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性地提出项目“整体打包”“城镇与农村”“建设与运营”“终端与管网”4个捆绑模式,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治理。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02亿元。

    除了有效处理生活污水外,郁南县还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作出了积极探索。

    记者在夏袭村、兰寨村等村庄走访时发现,村民按照生活垃圾类别将垃圾分类放置,已经成为生活习惯。

    目前郁南全县144个行政村均已实现统一放置分类垃圾桶,在各行政村专门设置可回收利用的废品资源收集点,推广垃圾分类试点使垃圾分类减量率达43.8%,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聘请专职或兼职保洁员1526人,平均每条自然村有1名以上保洁员。

    同时,郁南县已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全覆盖,建成无害化垃圾填埋场1个,镇级转运站15个。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98.8%,有效处理率达91.54%。

    ■链接

    广东每年将整治

    两成自然村

    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当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较为突出的困难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乱搭乱建等。

    在去年11月由省委农办、省文明办、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当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缓慢,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

    以粤东西北为例,村庄实行雨污分流和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比例偏低。粤东西北14市有15023个自然村实现了雨污分流,仅占自然村总数12%,所属96个县(市、区)中有33个达到或超过这一比率;10457个自然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仅占自然村总数的8%,其中所属96个县(市、区)中,有35个达到或超过这一比率。

    目前,我省正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每年整治20%的自然村的进度,以整治农村垃圾、水体畜禽污染、乱搭乱建为突破口,“由点、到面、及片”整县、整市全域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规划,到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完成80%、珠三角地区基本完成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根本改观。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实习生 胡慧颖

深圳清水河人力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