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杨浦区中心医院王静不断学习实践新的护理技术 颠覆传统好护士概念

  在临床护理一干就是21年,杨浦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没有觉得倦怠。“专科护理领域真的有许多未开发的知识。”她说,“怎样抓紧时间掌握知识,让更多患者受益,是我时时思考的问题。”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护士的专业含金量不高,只要态度好、能吃苦就行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好护士的概念。正值不惑之年的王静,手握四张金牌资质——国际造口治疗师、创面治疗师、糖尿病足病师、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2013年,王静率先开设杨浦区属医院内首个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目前每年门诊量高达8000余人次,累计处理疑难伤口2000余例;恶臭阵阵的伤口,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愈合,完好如初。就在不久前,她领衔的医院消化内科护理组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青年文明号”。

  从传承到突破,练就一身好本领

  第一次走进失独老人老杨家里,一阵恶臭扑面而来,王静知道,这又是一例久未治愈的伤口。果然,揭开腿上的纱布,白色蛆虫在伤口蠕动,老杨全身上下这样大大小小的伤口有七处。王静耐心地一个个处理,从伤口中引流出数十毫升的脓液,还有几十条蛆虫。王静上门数十次,老杨的病情终于得到控制,伤口长出新鲜组织。

  外人看来难以处理的伤口,在王静手上总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她对自己的评估和处理非常自信,“患者不再疼痛、皮肤愈合如初,就是我最大的成就。”王静回忆,最早接触伤口是自己在急诊做小护士时,急诊老年患者中带有压疮者不少,许多在结了的黑痂中还能引出脓液40至50毫升。怎样清理、护理伤口一直是王静思考的问题。当她来到消化内科,这种需求更为迫切,“消化科患者有不少浑身水肿、黄疸、皮肤破溃,伤口护理是必须的。”2012年,她参加了由上海护理学会和交通大学联合开办的上海国际造口师学校的学习,学成归来,立马应用在临床并延续至居家老人。“别看小小的伤口,一样换药用敷料一样护理,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这其中有技巧更有经验。”千百次磨练后,王静从传承到突破,练就一身好本领。

  有的放矢“补短板”

  根据临床需求有的放矢“补短板”,王静相继获得国际造口治疗师、创面治疗师资质。进入老龄化社会,糖尿病成为多发病,患糖尿病足的病人也多了起来。目睹糖尿病足病人的痛苦,她又进修了糖尿病足病师。为帮助病人淋巴系统回流,加快伤口愈合,她又去读了个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

  好学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她不断进取。王静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为患者、为医生伙伴解决问题的专科护士。传统的鼻腔内窥镜手术后,患者需要在鼻腔塞膨胀棉条48至72小时止血,非常痛苦。她带领团队创新术中干预,整合多套方案,适应有个体差异的患者,有些几乎可以不填塞或者少量填塞,增加舒适度的同时更加速了伤口愈合。之后她又把干预前移至术前,延续至出院后,扩展到社区。在多学科的探索中,先后和乳腺外科、血管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牵手,如今这一系列伤口护理新技术正通过各种途径下沉至社区及养老机构。她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我们护理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探索护康结合之路

  这些年来,被王静看过的患者,都会将她牢记在心。孙奶奶便是其中一位,有时她会特意来医院看看王静,“要不是遇到她,我的糖尿病足可能一辈子也好不了,没准现在都不能走路了。”孙奶奶回忆,腿脚烂的时候,连子女闻到味道都有些避之不及,王静却从不嫌弃,耐心地一遍遍擦拭、换药、开导,“她真的是白衣天使!”

  王静说,临床上有这样两类特殊人群,一类是肠造口患者,一类是有慢性疑难伤口的患者。他们常因疾病缠身,出现自卑、自闭、依赖等心理问题。王静带领团队在护理中引入人文关怀,诊疗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参与到伤口造口的自我护理中,通过专业护理,帮他们重拾尊严和信心。

  在王静的带领下,杨浦区中心医院伤口造口护理团队4年间入选上海市、杨浦区、医院各级别人才培养计划13人次;取得专利权10余项,编写出版专业著作6本,承担各级课题6项。“延续护理模式在伤口造口护理中应用”项目获上海市护理成果奖;《压疮延伸性服务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先进。对王静来说,这一切不过是起点。目前她正和康复医学联合,在护康结合上探索前行。她率领团队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伤口跟踪、区域护理会诊,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建立伤口、造口案例数据库,跟踪延伸护理效果。她还准备通过专科护理特色项目,加深全院专科护理的内涵,带动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

 

深圳黄贝劳务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