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抢人”之后

  当高冷的京沪开始“抢人”的时候,这场由二线城市于去年发起的人才争夺战,正式进入高潮。

  先是北京宣布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大科创、文创、体育、金融、医疗、教育等的人才引进力度,最快5天落户。随后,上海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要打造“人才高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此之前,全国二线城市已经掀起了“求贤若渴”的高潮,地无分南北,城不分东西,纷纷在户籍、住房和工作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简言之就是,送钱、送房、送户口。比如,南京刚说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或40周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西安就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需身份证和毕业证即可落户。挑起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武汉,更是给出了本硕博的最低年薪标准,同时承诺大学毕业生可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买房和租房。

  不过,尽管都是“抢人”,还是能够看出一二线城市的分层:前者抢的是全球性人才、高新和高薪人才和领域内的“成功人士”,后者更多是在抢“人才期权”,刚刚从象牙塔走出的毕业生,学历尚未转化为实力。

  不管怎样,人才被放大和重视,本身就是中国经济进步和转型的映像。人才,而不是级别和权力,真正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以前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招揽人才,这既说明了知识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巨大需求和缺口,同时也说明进入新时代的政府部门开始生成经济新思维。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人才,都应更多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待,而非只是人力成本。

  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这是好事,如果能够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才规律,就更完美了。众所周知,“抢人”容易“留人”难,育人更是难上加难。

  要吸引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因为后者更考验一个地方是否“宜居”。只有将当地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产业链和创业潮,才能产生良性循环。我们自然理解当地政府的雄心和苦心,但人才政策并不是户口政策这么简单,它只有内嵌于市场化导向之中,借力打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没有一个友好型的营商环境,人才争夺战就可能会烂尾,不了了之。运动式抢人固然可以轰轰烈烈造势,但让人才生根,细活要靠慢工出。

  真正吸引人才的是产业环境和营商环境,这才是一个城市的制度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但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去促成一个近悦远来的制度环境。须知道,制度比政策长效,比书记市长更具刚性。一个宜居且宜商的制度环境,才不会担心“人走茶凉”,才不会惧怕政策的“半衰期”,才有信心走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

 

深圳华强北人才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