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从王起明到番茄炒蛋

  制图/黄欣

    编者按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十九大报告里让老百姓最感振奋和温暖的一行字,它不仅仅被写进了党的最高文件里,更真实地存在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家长里短之中。“美好生活”不是空泛的概念,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但细想之下却又不简单的问题。每个人脑海里都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既千差万别,又殊途同归。从今天开始,“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专栏将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这是一种探讨,也是一种展示和分享,更是一种向往和追求,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子不语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则广告短片刷屏: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不知该如何做一盘番茄炒鸡蛋。为了招待他的朋友,男孩发微信向母亲求助。隔着时差的大洋彼岸,为了及时教会儿子,母亲和父亲大半夜爬起来,到厨房为他录制番茄炒蛋教学视频。
  最后,男孩做出了满意的番茄炒蛋,他的聚会很成功,朋友们也都很开心。抛开网上纷纷扰扰对这个男子“妈宝”、“连个搜索引擎都不会用”的吐槽,这一盘番茄炒蛋的走红,恰恰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断面。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出国留学还是一桩挺了不起的事情,同学之间谈论着“谁谁谁出国留学去了”,语气当中总藏不住一种钦羡或者妒忌的味道。
  当时的出国留学,除了极少部分非常争气地拿了全额奖学金出去的,大多是有些亲戚在国外定居,可以有个帮衬和照应的。纵然如此,出国的生活仍然很不好过。高中有个要好的同学,高中毕业之后去了日本留学,假期回来的时候向我描述他在日本为了补贴生活费,晚上去澡堂打工,负责给客人递拖鞋,每进来一个客人都要深弯腰把拖鞋递到人家面前。但凡晚上客人多一点,回家就有种腰不属于自己的感觉。
  恰恰这一代的孩子又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是被娇惯着养起来的。眼看着那个高中里柔柔弱弱的小男孩,在短短一两年里仿佛成熟沧桑了十几岁,也不知道那个本来家里的狗狗死掉会哭三天鼻子的男孩,是如何在日本熬过清苦孤独的大学四年的。
  最初肯定也有许许多多个番茄炒蛋这样的故事吧,但这样的故事很快会被抛之脑后,因为留学生们需要更加务实地面对生活,没有时间为一盘穿越时空的番茄炒蛋伤春悲秋。上世纪末,国内和发达国家的家庭收入差距还很大,出国留学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一场倾其所有的投资,孩子肩上压着重重的担子,完成学业之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能否在国外扎下根来,是决定这场投资是获得回报,还是父母一生心血付诸东流的残酷衡量。
  然而短短不到二十年时间,新一代的家庭对留学理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留学的花费从“毕生的积蓄”已经降格为“不菲的开支”,留学的目的从“改写人生”也回归到一个理性的教育选项。出国留学的孩子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异国他乡的学业和生活,他们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不再是家庭全部积蓄压在身上的无退路的压力,通过越洋电话或者视频,他们有余裕去与父母交流由分隔两地而产生的别样温情——
  打视频求助的孩子,象征着一份迟到的成长,希望在独立生活的时候能将之补完;半夜手把手指导孩子炒鸡蛋的父母,意味着一份穿越时空的亲情,希望在异国他乡能体味得更加深切。对这盘番茄炒蛋不同的解读乃至热议的背后,反映了大家对于出国留学新的期许,除了学业之外,经历过这样的历练,或许才能让孩子变得成熟而温暖。
  一个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社会整体价值观从计较物质到寄托精神的跃迁,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然而正是这些很微妙的变化正在将我们的家庭乃至社会关系构建得更加和谐。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停留在计算投入的成本与收回的物质回报,转而向往一种精神的收获。在番茄炒蛋的这个案例里,我们期许收获的比如有责任、担当等等,当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价值诉求,渐渐转化为越来越多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呀。
  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姜文饰演的王起明,在异国他乡的打拼辛酸得令人伤怀。这样的经历或许可以令人快速地成熟起来,但是背负太多的生活压力,内心超乎寻常强大的代价,往往是竖起坚固而利己的防线。现在的孩子,终于可以不再负担那么多突如其来的艰辛,这是美好的事情。他们可以更从容去学会一盘番茄炒蛋里的温情与担当,这是更加美好的事情。

沙河人力资源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