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四个转变”在基层:誓锁沙丘

  下卡力岗村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沙珠玉乡,站在村南面远远望去,金黄色的沙海中,数道连绵不断的沙障像一条条墨绿色玉带,蜿蜒至远方。沙蒿、柠条、白刺、野草等灌木丛郁郁葱葱,随风轻轻地摇摆,让整个沙丘绿意盎然……

  而让这里有巨大改变的是几个从来没见过沙漠的南方人。8年时间,他们抱着永不言败的信心,坚持不懈、不气不馁,从没有停止过治理沙漠的步伐……

  10月底的一天,记者跟随沈良来到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实地察看他们的治沙效果。在村子南面的13.33多公顷移动沙丘上,垂直布设了一条50多公分高的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每隔一米,在沙粒下埋设了隐蔽式U形沙障,而沙丘上面是长势茂盛的沙蒿、柠条、白刺、野草等,不仅让整个沙丘绿了起来,也把整个沙丘固定住了。

  2010年,沈良、国初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有一定治沙经验的娄志平,于是三人商量着共同开启这份功在千秋的阳光产业,创业伊始,缺乏资金,沈良和国初瞒着家人盘掉已经经营10多年的服装生意,并在老家抵押了房产,向银行贷款筹措资金;缺少技术,他们就去请教专家,拜访了青海、内蒙古、浙江等高校治沙专家……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质疑,为了心中不变的那个梦想,勇敢地坚持着,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沙漠的这份事业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卖服装到治沙,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行业。“治沙”对于沈良、国初来说是何等的艰难,这其中的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016年4月,在西宁市注册成立了青海绿大生态治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在沈良的带领下,公司团队与青海省治沙试验站,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草坪花卉研究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紧密合作,研制出了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和隐蔽式U形沙障相结合治沙新技术。在青海省治沙试验站沙区的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贵南县木格滩沙区等各种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流动沙丘上进行了布设,并配套直播、散播沙蒿以及柠条等沙性植物。经过一年的大风期考验,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和隐蔽式U形沙障的固沙效果十分明显。在流动沙丘上播种的沙蒿、柠条由于网笼沙障阻挡了流沙的侵入再也不会被沙埋掉,长势良好,真正达到了“沙漠变绿洲”的梦想。

  特别是研制的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隐蔽式U形沙障二种治沙成果于2016年11月23日通过了由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认定为国内先进治沙技术成果。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青海绿大生态治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娄志平参加了大会,在会上向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介绍了“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

  村民娘本不仅见证了治沙前后的变化,也参与到了治沙的行列中。她告诉记者,20多年前她嫁到这个村里时,只要遇到刮风天气,不仅漫天的黄沙笼罩了整个村庄,就连家里面也能吹进来很多沙子,风天过后,家中的柜子、床铺上满是黄沙,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这两年才有了根本好转。“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刮风天有黄沙刮进家里了,如今,村子的绿植不仅多了起来,我们还通过埋栽网笼沙障有一份收入。”娘本高兴地说道。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站长杨恒华告诉记者,以前传统的治沙方法就是草方格、粘土沙障、柴草沙障。2007年,沈良团队对治沙特别执着,开始用的是八字笼,但失败了,因为做得沙障比较低矮,而沙珠玉的风沙比较大,头一年就把沙障全部埋掉了。但是他们锲而不舍,不断改进材料和治沙的方式以及布设的密度,经过几年的试验,今年终于成功通过网笼沙障治沙了,植被覆盖度从原来的不到20%,达到现在的覆盖度60%以上。

  省农林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张登山教授对这种新型的治沙方式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实施的这个治沙项目,不仅通过省级验收,而且还获得了省上科技进步奖。这个新的治沙方法比起传统的治沙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省时、省力,成本比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降雨。原来0.067公顷地治沙成本在2000元左右,而现在只有0.067公顷地1500元。传统的治沙方式,一个熟练工人一天最多布设0.067公顷,而这个一天可以布设0.67公顷,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尤其在高寒地区,不能实施植物措施的地方,高立式悬袋形网笼沙障和隐蔽式U形沙障技术上更科学。

  沈良和他的团队明年准备在贵南县和海西茫崖地区大面积推广网笼沙障治沙,同时还将在青海祁连山开展沙漠化土地治理工程,通过他们的双手让青海的山更绿、水更清。(叶文娟)

西丽临时工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