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视频|毕业季抢人大战|提供人才公寓送户口 武汉要在未来五年留住百万大学生

武汉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为人才提供公寓且送户口。这将有助于武汉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回到中部


"我来自中部,最开始去了西部,后来又去了东部,但是最后转了一圈我还是回到了中部。"今年六月份从上海毕业后,陈建秋选择回到家乡湖北,进入武汉的一家国企工作。


陈建秋今年26岁,是湖北恩施人,大学本科期间就读于四川大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金融系,来到上海。原本计划毕业后留在长三角工作,但到了毕业前夕,他几经权衡,最后接受了武汉一家建筑公司的邀约。


"上海生存压力挺大的,可能个人的性格没有这种抗压能力,就还是回去湖北,做这样一个选择吧。"在离开上海之前的散伙饭上,陈建秋说。彼时他手上仍然握有几个offer,包括杭州阿里巴巴旗下的杭州的蚂蚁金服以及上海、重庆的几家私募基金。直到今年六月份,他心里仍然有一些纠结,但最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湖北,在武汉落脚,因为"目标是买房,五年内要安家立业"。





在成都和上海求学期间,陈建秋一直把户口留在老家恩施,没有办理随迁。但在武汉工作不到一个月后,他决定把户口迁到武汉,成了一名武汉人。


留下来的新武汉人


武汉大学2017届硕士毕业生李明也把毕业后的第一站放在了武汉。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李明主要考察了三个地方,第一是武汉,是他学习生活了七年的城市;第二是深圳,高新产业发达的沿海城市;第三是安徽合肥,这是李明的家乡。




"去深圳的时候就觉得那里房租很贵,而且每天上下班都要花很长时间。" 李明说,"感觉压力太大了。"尽管深圳市对于来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也有租房补贴,但他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之后老家合肥的一家研究所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事业单位、稳定、离家近,每个月的收入也都还可以。"但最后,李明还是选择了放弃。"我觉得我还年轻,要拼一拼,武汉现在发展也可以,我觉得综合考虑还是这边好一点吧。"最后,李明决定留在武汉,进入了一家通信科技公司。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与李明见面,是在晚上十点。进入这家公司后的第一个月,李明的下班时间基本都在晚上十点左右。下班后骑车二十分钟回家,洗漱睡觉,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准时上班。这和他预想当中武汉的生活节奏不太一样。李明入职的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武汉分公司高强度工作节奏与深圳总部如出一辙。"其实也不是强制要求加班,但是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加班,都在学习,你只有比他们更努力才能赶上他们。"李明说。


李明的专业方向是电子通讯,早几年主要的用人单位都集中于深圳的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但最近几年,武汉的工作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早几届的师兄师姐除了回老家的,基本都在深圳那边,但是我们这一届毕业的时候,二十个人的班上有六七个都选择留在了武汉。"李明说,工作的第一个月,他们班里的同学小聚了一次,聊了聊各自在新单位的近况。对比往年师兄师姐去深圳的情况,李明感觉,大家的就业情况总体都算不错。有人特别提到,远在深圳的师兄师姐当中,有不少都选择回武汉买房,大家都对武汉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深圳还是房价太高了,随便看一下就是五六万、六七万,租一个卧室也要两三千,综合考虑下来武汉还是不错的。"李明毕业后申请了武汉的人才公寓,目前已经通过审批,最迟九月就能入住。按照规定,李明能够分配到25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可以按照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的价格租住三年,"算下来一个月租金就是六七百块钱,已经很便宜了。虽然补贴力度没有深圳那边的大,但是有补贴感觉上总会好一点。"李明说。


"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两三年以内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小专家吧。发展得好就在武汉安家。"对于未来的生活,李明满怀信心。在武汉工作的收入和前景都要优于合肥,故而离开合肥,在同是省城的武汉安家已经被列入李明的计划当中。"回家方便得很,高铁两个小时就到家了。"


人才输出地的破局之路


武汉市拥有常住人口1060万,户籍人口800多万,在国内只能排到十名开外。据武汉市统计局最近统计数据,在一千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30万都是在校学生,这一数字位居世界首位。武汉有各类高校89所、科研机构96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蚂蚁金服基于大数据发布了《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该报告显示,武汉是国内输出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在跨省远距离迁移路线的前五名中,武汉包揽了其中三条,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武汉到广州(第五)。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当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却不愿留在当地,这成了武汉发展的一大痛点。


每一年,武汉市有近三十万大学毕业生,但毕业生留在武汉的比例一直不高。2013年,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2016年不足15万人。近年来留在武汉的大学生虽然在逐年增多,但武汉仍未摆脱人才输出地的"魔咒"。


今年年初,武汉市提出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力争从2017年开始,在五年之内将一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为此,武汉市推出了多项新规,核心举措包括放宽落户条件、提供人才安居保障、打造大学生主题社区、增加实习(训)见习机会、鼓励到基层就业等。




新政推出后,全市范围内在一个月内就有超过一万五千名大学毕业生办理落户。在东湖高新区政务中心,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了解到,每天办理落户手续的大学生都超过100人。截止至7月19日,已经有5352名毕业大学生在这里办理落户。


"上个月你来我们这里看,一天到晚都排着长队,我们天天都要加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长陈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推出网上预约功能后,每天预约办理的人数稳定控制在140人左右,比往年同期都要多了。




黄婷是湖北黄石人,这天她也准备来办理户口迁移。两年前大学毕业后,黄婷在东湖高新区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但一直没有办理武汉户口。最近,她听说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办理了落户,她跟家人商量了一下,觉得武汉离老家黄石不远,工作前景也比老家好,周边郊区的房价也可以承受,最终她下定决心把户口迁到武汉。


"武汉哪一点最吸引你?"看看新闻Knews记者问黄婷


"好吃的多。"黄婷笑着答道,"回去了就都吃不到了。"


目前,按照武汉市规定,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就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整个办理过程从预约到结束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陈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下个月武汉市办理落户还将实现全面网络化,申请者不用再到现场跑一趟,只需在网上填报申请资料就可以实现一键转户,整个流程正变得越来越便捷。

流程便捷,是吸引张亮来武汉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从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张亮凭借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发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起初,张亮把公司设在了北京,随后武汉、南京、杭州几个城市都向他发出了人才引进的邀约。"最开始我们也不懂,像武汉的3551计划,南京的321计划,还有杭州萧山那边,我们都联系了,但最后发现,武汉办理各种手续的流程是最快的。"张亮说,武汉提供的创业资金并不是最多的,但走流程的行政成本可能相对较低。于是2016年,张亮把公司的主要部分搬到了武汉。




"我现在也是一个武汉人了。"张亮说。为了便于办理公司的各项手续,他已经把户口从北京迁到了武汉。而公司在武汉的发展也远比他想的顺利,新招募的员工主要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为主,"平均用工成本大概相当于北京的一半到五分之三。"张亮说,对于科技导向的公司而言,用工成本占企业支出的一大块,而且武汉本地培育的人才,较之于北京相差并不多,而且更加勤奋。"在北京可能有的人就会浮躁一点,干上一年就想着跳槽加薪,因为房价的压力在那里,而在武汉以我们目前的薪资水平大部分员工都很安心,可以跟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张亮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人员的稳定,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弥足珍贵。


张亮算了一笔账,武汉办公场地的费用仅为北京同等地段的三分之一,同等水平的人员成本是北京的五分之三,成本上就为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张亮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无人驾驶领域,武汉作为一座"汽车城",有其产业集聚的优势。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张亮才毫不犹豫地来到了武汉。




"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我们第一步都可以在武汉完成,等到以后我们做大了,再慢慢走出去。"张亮说。


从"招商"到"招才"的转变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成德宁认为,在城市之间人才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武汉市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的转变。


成德宁的研究方向是人口与发展。2014年,他曾参加过武汉市关于人才发展战略的调研,并向武汉市委调研室提交过一份人才战略调研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武汉市虽然作为科教资源强市,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面对各地千帆竞发、群雄并起的竞争态势,武汉市仍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在校大学生规模超过100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30万左右,但过去这些人才大部分流向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也是武汉市在全国地位一度跌落的重要原因。"成德宁认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将有助于武汉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唐铁瑜 张正磊 实习编辑:胡娜)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坑梓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