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大饱眼福!54件(套)徐悲鸿画作 珍贵手稿见证大师家国情怀


    马画


    《仕女图》画稿


    《国殇》系列部分画稿


    昨天上午,“笔下千里——徐悲鸿绘画展”在扬州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此次在扬州展出的徐悲鸿创作的54件(套)中国画作品,包括部分珍贵手稿,展现了徐悲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艺术的执著热爱,以及当时对民族存亡的忧虑与抗争。

    大饱眼福

    54件(套)徐悲鸿画作亮相

    徐悲鸿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他的中国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擅画马,所画奔马神形兼备、意蕴深刻,具有自由奔放、奋发激昂的精神;油画则色泽浑厚,凝重深沉,有北欧古典主义油画的遗韵,正中见奇,似奇反正,影响着20世纪中国画坛。

    此次参展的展品均由贵州省博物馆馆藏,除了徐悲鸿最擅长的马,也有俏皮可爱的猫、憨厚敦实的牛、昂首长鸣的公鸡等动物形象,还有不少人物肖像画作,呈现了徐悲鸿独特的艺术风格。谈及将“笔下千里——徐悲鸿绘画展”在扬州博物馆展出,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胡进介绍,徐悲鸿对“扬州八怪”的艺术创新能力甚为推崇,曾有“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的表述。因此,这次展览在扬州举办,也是大师与扬州的缘分。

    胡进介绍,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徐悲鸿作品大部分来自杨德淳后人捐赠。杨德淳与徐悲鸿相识于南京工作期间,1942年,徐悲鸿在重庆中大艺术系任教,同时筹备成立中国美术研究院。其时,他就住在杨德淳位于重庆郊区的住所。

    抗战结束后,因徐悲鸿走得匆忙,留下了近百幅作品,存放在木箱内。这口木箱后由杨德淳带回贵阳,其中的画作有三个去向:为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索取了一部分;贵州省政府曾举办画展,借去一部分;剩余的画作,由杨家后人捐赠给了贵州省博物馆。

    最大特色

    展出未最终成品的画稿

    与一般的画展相比,此次画展最大的特色是展出了诸多徐悲鸿未最终成品的画稿,有炭笔、铅笔素描,甚至寥寥几笔的草稿,也有未上色、添景的半成品,还有许多未及题款、钤印的画作,通过画稿与成品的对比,更可见徐悲鸿执著的艺术素养。

    在画稿部分,一幅《仕女图》的画稿出现最多次。胡进介绍,形态几乎一样的仕女画稿有3幅,还有一幅改变了姿态,神态却几乎一致。“一幅画作了3幅手稿,可见徐悲鸿对这件作品十分重视。”胡进说,作品的题字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由此可看出徐悲鸿当时忧伤抑郁的心境。

    “这幅画的成品陈列在徐悲鸿纪念馆内,几版画稿的对比更为直观。”胡进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仕女图的画稿中还有一幅由贵州知名画家宋吟可补景加色,粉红的梅花、翻飞的燕子加入徐悲鸿手稿,成就了一幅完整的画作。

    “根据落款可以了解,这幅画是徐悲鸿去世后,杨德淳先生特意请当时青年才俊宋吟可补画,宋先生欣然应允,成就了这幅珍贵特殊的藏品。”胡进说,另一幅红叶小猫图也是如此,由贵州另一位书画大师王渔父为这幅图补上了红叶。

    家国情怀

    7幅未完成的《国殇》震撼人心

    在展厅内,徐悲鸿的7幅《国殇》画稿,非常震撼,胡进介绍,这是徐悲鸿还没有完成的素描图,此系列画稿创作时间应该在1942年左右。

    在这《国殇》系列画稿中,有一队送葬的行列,徐悲鸿用木炭勾出局部草图,表情凝重的人们抬着为国捐躯的战士走向埋葬之地,无言的悲愤在画中传递着。第七张背面有以木炭条书写的“东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及“国殇”字样,应是徐悲鸿构思以抗战为题材的画作,但不知何故未见完成。胡进说,《国殇》虽未最终成稿,但可以看出徐悲鸿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胡进认为:“这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 陶敏

罗湖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