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那个写《乡愁》的余光中走了

    余光中。(资料图片)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89岁。

    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享年89岁。提起这位诗人,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那首著名的《乡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份浓浓的乡愁里,还寄托着诗人对重庆渝北悦来镇(曾为悦来场)的无限挂念——少年时,他曾在这里生活了7年。

    住在朱家祠堂

    重庆话可以“乱真”

    1938年夏天,余光中随家人从南京逃到重庆避难,在悦来场一住就是7年。2000年,在台湾高雄,他写下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散文《思蜀》,回忆这段难忘的时光。

    余光中来渝后,住在镇上的朱家祠堂。祠堂在嘉陵江东岸的一个山顶上,“那滔滔的水声日夜不停,在空山的深夜尤其动听。”在余光中的印象中,当时的镇上只有一条大街,“两边少不了茶馆和药铺,加上一些日用必需的杂货店、五金行之类,大概5分钟就走完了。”

    12岁那年,余光中进入从南京迁到重庆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校园在悦来场的东南,从家里出发要走10里山路。

    很快,余光中学会了重庆话,他说自己“入川不久就已一口巴腔蜀调,可以乱真。”他还在文章中记录了老师听不懂重庆话的趣事:“孙老师却学不来川语,第一次来我们班上课,点到侯远贵的名,无人答应,显然迟到了。他再点一次,旁座的同学说:‘他耍一下儿就来。’孙老师不悦,说:‘都上课了,怎么还在玩耍?’全班都笑起来,因为‘耍一下儿’是‘等一下’的意思。”

    少年时学会的重庆话,让余光中一直记在心中。上世纪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访问,当时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担任欢迎会主持人。考虑到巴金是成都人,余光中就用重庆话致欢迎辞,让巴金大为欣喜。

    60年后首次回渝

    重游故地寻乡愁

    2005年,余光中受邀来渝,这是他阔别重庆60年后第一次回“家”。

    “我为解乡愁而来,但重庆变化太大,可能乡愁无从寄托。”这次回渝州,余光中曾笑称,当年写那首《乡愁》,是因为两地相隔,不能回来。现在回大陆近30次,不能说再有乡愁。

    回到重庆,余光中不仅在重庆工商大学举办了讲座,更是回到悦来寻找居住7年的朱家祠堂。然而曾经的老房子也变成了砖房,余光中取走了一片青瓦,带回台湾,永远珍藏。

    “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而在其最深处,悦来场那一片僻壤全属我一人。”余光中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他也曾说,自己一半的才气,都是少年时,悦来场的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

    “没想到余光中曾在重庆留下这么多的回忆。”重庆诗人宋尾说,他第一次读余光中的诗是他的《白玉苦瓜》,诗中的想象力让他颇为震撼,而在读到《乡愁》时,余光中超越诗歌语言的爱国情怀更是让他印象深刻,“这样的乡愁给诗歌以力量,至今仍鼓舞着年轻的诗人们。”

深圳罗湖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