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文物保护也是一种平衡选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6日讯(记者 魏金金)30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上,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6处中国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开始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如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路也已走过了30年。在这30年的时间里,有关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论坛对话环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注重文物保护的高精尖技术管理投入

  在今年6月份,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在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馆藏文物防震,以及土遗址、古代壁画、木结构建筑、陶质彩绘文物、竹木漆器、出水文物保护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敦煌文化之所以会有今天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敦煌文化艺术本身的魅力外,跟政府对敦煌文物的高精尖技术管理投入密不可分。30年前,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如今,致力于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敦煌”项目已实现了壁画的数字化、塑像的三维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数字敦煌”资源库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后上线,并实现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在更广范围里促进了敦煌文化艺术传播和交流。

  据悉,两年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由于文物保护难度大,在当时的考古发掘中,率先运用了低压氧仓文物保护设备等大量高新技术,彼时在世界考古史尚属首次。同时,值得引起我们一再注意的是,在文博界,由于保存环境、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等种种原因,文物保护也常常遇到脱落、腐蚀等损失。技术管理作为一种必要的预防保护手段,既需要自上而下、在不同层级的文保单位逐步推进,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形成文保共识,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强国内文保系统在高精尖技术的管理投入。

  “设计施工一体化”让预防性保护价值最大化

  “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提出,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种以研究为基础的保护,不同于工程性的物化保护,即本质可逆。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也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像敦煌石窟这样的文物保护,往往存在诸如地震、沙尘暴、旅游、崖体坍塌、环境污染等风险因素,甚至旺季时过量的游客参观也会造成一些洞窟长期得不到休养。王旭东认为,类似气象监测、崖体监测、安防监测等监测预警系统这样设计施工一体化、带有研究性的文物保护,其实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文物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选择的平衡

  目前,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尤其是偏远农村尚缺乏基层文物保护力量以及相关意识,不免存在破坏文物、破坏文物景观的现象,推土机下掩埋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不计其数。

    针对这样事关重建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也表示,古村落保护有的时候的确会陷入两难之地,比如在解决地方电、水、取暖等基础性问题时会有很多取舍,但文物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选择的平衡,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灵活的方式来解决。

  

深圳黄贝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