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父母吃政府救济,儿子贷款十几万元给女主播打赏买燕窝,“伪装富二代”大学生怎样炼成

 

“入不敷出”的教育理念,以及未富先奢的攀比之风,透支的不仅仅是家长的金钱,还有对子女正确金钱观、理财观、物质观的培育。

最近,有一篇网文很火:虽说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当前却出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当“富二代”养,低收入家庭“创造条件”也要把孩子当“富二代”养的现象。该网文直指,今天的中国,存在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之前,关于“富二代”的负面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让这一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在一些语境下,“富二代”还被定义为贬义词。但是,在面对子女教育等问题时,不少父母却又或主动或被动地为子女打造“富二代”的生活方式。这不失为一种讽刺。

 

虽然“全民富二代”的说法过于片面和绝对,但却折射出一种真实存在于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风气:“未富先奢”。而且,只要是与子女有关,家长在消费开支方面就会彻底失去理性,变本加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力所能及、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超乎合理范畴和经济承受能力,甚至盛行奢侈和攀比之风,这就彻底出现了跑偏。

 

造成“未富先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周边舆论环境的影响,容易让家长陷入焦虑情绪,而“别人家的孩子有,我的孩子也要有”的跟风、攀比心理,又进一步增强了家长的焦虑。商家也乐见其成,任何普通的产品,似乎只要大打“子女牌”,就可以变成高价热销商品。“家长的钱最好赚”成为不少商家的“基本共识”,甚至不惜以“制造焦虑”“造节运动”等方式来换取“躺着赚钱”。

 

开学“苹果三件套”、动辄几万元起步的境外游学、形成产业链的教育培训市场……家长的不理性、盲目攀比和跟风,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各种“新花样”层出不穷。子女的生活可以与“富二代”相媲美了,家长倒成了“负翁”。

 

这种“入不敷出”的教育理念,以及未富先奢的攀比之风,透支的不仅仅是家长的金钱,还有对子女正确金钱观、理财观、物质观的培育。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对于物质、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长。这种由家长“捏造”出来的“富足泡沫”终会被现实所刺破。届时,对“未富先奢”业已形成路径依赖,认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又该怎么办?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前不久,一篇帖子引起热议——浙江义乌一位女大学生不满母亲每月只给1200元伙食费,怒怼母亲:我是你亲生的吗?这篇帖子后续还引发关于大学生每月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费才够花的讨论。

 

诚然,多少生活费才够花,需要根据所处地区的消费水平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抱怨“生活费不够花”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不少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生财有道”。一家调研机构发布的数据就说明了这一现象,“近四成的学生身边有人使用校园贷”。

 

校园贷等非正规金融产品之所以能够“俘虏”一大批大学生“拥趸”。除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立法和监管暂时缺失,让它们可以在高校野蛮、无序生长以外,恐怕与大学生从小接受的跑偏的金钱观和理财观教育,以及未富先奢社会氛围脱不了干系。

 

校园贷所带来的危害自然也不容小觑。高昂的利率再加上利滚利的计息方式,让不少大学生“负债累累”。裸贷、无力偿还贷款而轻生等有关大学生财务方面的新闻不时出现。而一旦陷入债务危机后,为他们兜底的还是自己的家长。类似“大学生借校园贷欠下10万元,父亲打工帮其还债”的新闻也经常走入我们的视野。

 

当前,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伪装富二代”的现象。就如同最近媒体报道的,哈尔滨一位大学生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富二代,通过校园贷借十几万元给女主播打赏,甚至为女主播买燕窝,而其父母却每月靠政府救济生活,家庭十分贫困。

 

如何防范这种不良现象?我们大可批评家长的非理性,以及“爱面子”驱使下的跟风与攀比,让子女有样学样;也可批评部分商家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无良”和“欠缺社会责任”。然而,仅有这些恐怕还远远不够。当一种不良的现象与风气非但未被抵制,反而被全社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崇拜”时,背后所蕴藏的深层诱因更应该被追问。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治本之策。比如,如何才能让家长不再焦虑,让未富先奢失去生存的土壤;如何像之前规范学生信用卡一样,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网贷平台在高校的野蛮生长,让未富先奢失去“施展拳脚的平台”?这些都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考验着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责任编辑:封寿炎图片编辑:笪曦

清水河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