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允许“试错”别怕孩子走“弯”路

  家长们都若有所思地听着

    晨报记者 杨虹        吴婉莹

  “你现在不喜欢,长大了就会感激我。”“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什么才是对的!”“知道这些道理,人生能够少走一些弯路。”……无论是在成长还是育儿的过程中,这些话您一定耳熟能详。
  在现代社会,“老人言”还适用吗?早期养育少走弯路就可以了吗?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第十五讲中反复强调,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辩证地看待传统和现代育儿观,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

  协调好家庭关系,接纳养育观念中的“不一致”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新手父母时常会觉得不知所措:老人的育儿观与书上的理论不同,甚至是相悖怎么办?面对隔代养育的差异要如何解决?面对困惑的家长,沈奕斐总会引导其反思:“年轻的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所知道的、所做的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吗?”她以自身经历举了个例子:在大宝出生时,她与婆婆因为孩子要不要裹“蜡烛包”而产生了摩擦,最后以她的坚持获胜;但当二宝出生时,在国外医生的建议中,却赫然出现了类似于“蜡烛包”的方式。“老人的育儿经验可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好或不好。”她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老人的观念是否合理:一是判断老人的看法是否有恶意; 二是预判其做法的最坏结果,如果认为可以接受,两代人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只两代人的理念有分歧,丈夫与妻子之间的育儿观也存在不一致。沈奕斐指出,每个人经历的、看到的事实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观点必然存在分歧。但在养育孩子方面,夫妻俩还是需要在大的理念上达成统一,如:是希望把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大方向统一了,具体的方法就没有对错之分。可以先以各自的方式进行尝试,谁的效果好就按谁的做。“这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互相借鉴的好方法。也只有在家庭关系和谐时,家庭成员才愿意互相学习。”她说。
  老人无法做到“最好”,因为“好”的标准不一样。沈奕斐解释道,在社会学上,两代人对孩子的爱不同,夫妇对孩子的爱也不相同,而孩子需要这种不一致的爱。“将来进入了社会,孩子也需要面对不一样的人和意见。”她认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社会,让孩子提前体验“小社会”的状态未尝不可。在家庭教育中,别强求“谁对谁错”,应该协调好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多元的环境,对其未来很有好处。

  别怕孩子“走弯路”,“试错”也能成长

  快节奏的生活让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也越来越急,盲目追求短期效果。怀孕时按照育儿书“制定”育儿大计,孩子刚会走就张罗着报各种兴趣班……事实上,这样未必能养出好孩子。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一开始自己接受不了孩子出差错,一定要确保每一步都在规划之中。对此,沈奕斐指出,现代很多家长存在这类“多米诺骨牌”心理——第一张牌一旦倒了,孩子的以后就“倒”掉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犯过错,才会知道前进。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吃了苦头,才会想着去改变,而这就是成长。”她说。
  俗话说:三岁看到大。是否意味着孩子小时候培养好的话,长大后就能少走弯路呢?沈奕斐反驳道:“三岁看到的是性格和脾气,并非指孩子的能力。”孩子在0-3岁时有相应的敏感期,但这并不是指学习敏感期,而是孩子在某个阶段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如果家长不了解,以“为你好”的理由去强迫、干涉孩子,会扼杀其兴趣,或是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她认为,孩子的能力就是由不断犯错、不断探索和体验,才能成长。
  因此,家长没必要提前让孩子学知识。沈奕斐强调:“不抢跑”的孩子更容易“逆袭”。“虽然他们刚开始会稍微落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试错’的机会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由于他们每天都在进步,因此不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话锋一转,沈奕斐指出,和谐的家庭也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遇到不同问题,持有不同观点,成人怎么来解决。“如果夫妻双方一直把和谐放在第一位,其实孩子可以发展得很好,家长无需过于担心。”

龙城人力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