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跳出深山寻幸福——滦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记者 杨金文

  滦平,一个接壤北京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跑出了“加速度”,创造了新经验。2016年启动5805人易地搬迁,建成9个集中安置小区;2017年启动12909人集中搬迁;明年8月搬迁群众将全部入住,安置搬迁户5208户、18714人。变化中的滦平人富了、村美了、心乐了。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

  “快进屋来坐,吃瓜子。”近日,记者在滦平县付营子镇邢家沟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采访,贫困户魏平热情地招呼着记者。

  魏平的新家窗明几净,舒适安逸。“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也住进了新房。”他高兴地说。

  “以前真是穷怕了!3间土坯房,50多平方米,门窗褪了漆,夹在邻居的砖石房之间,甭提多简陋了。”魏平说,“爹娘在时,身体都不好,在床上一躺几年,看病吃药花销很大。家里六七亩地都种玉米,1亩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我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一年下来也就能挣1万多元。”

  去年年初,魏平听说要易地扶贫搬迁,他第一个报名。

  根据滦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方案,搬迁户每人可建设25平方米住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人只需自筹3000元,非贫困户每人自筹1万元。像魏平这样的贫困户,一家4口,1.2万元就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房子。

  “邢家沟门村是承德市首个整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村,全村将集中安置付营子镇408户、1346人,预计今年取暖季前就能完工入住。”付营子镇镇长孟霜说。

  魏平的变化不仅来自房子,还有收入的变化。

  “村里引进了一家农业公司,嫁接珍珠油杏。”村委会主任邢俊和指着漫山的山杏树说。

  魏平将自家6亩地都流转了,1亩地年租金600元。自己到公司上班,看树、剪枝、整地、打药,月收入4000元。这样一年就有了5万多元的收入,是原来的近3倍。

  创出易地扶贫搬迁新经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加强政策引导,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

  “原先我不想搬迁!种地不方便了。4亩耕地都在老村里,搬到中心村后,地咋办?”正在药材基地田间拔草的付家店乡三道沟门村村民于淑云对记者说,“后来得知咱们村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山楂树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地流转过来,咱们再去合作社上班,又挣租金又挣工资。”

  三道沟门村成立了乐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药用山楂10万株,间作黄芩1000亩,预计到2020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

  “那时候我们两口子想着,儿子婚房咋办?4口人住3间80多平方米还凑合,再添人就紧张了。搬过去能住100平方米,还带100平方米小院。”于淑云说。

  “土地能流转,老房在招商后也能变成旅游项目园区,可增加两份收入。”付家店乡乡长刘国金说,村集体将搬迁户原有房屋统一收回并流转,和北京宋庄艺术园区合作开发建设,并优先雇佣原房主到园区工作。

  滦平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让村民收获租金、股金、薪金;一方面发展特色旅游,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

  该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选址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提出了“百姓出川、项目进山”的思路。古城川集中安置区建成后,在搬迁区引进了香港天兆集团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搬迁户得到房屋拆迁、土地征占补偿金,土地、荒山流转租金人均每年收入2000元,在企业务工年人均收入可达2.6万元,搬迁区困难群众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

  同时,该县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该县两间房集中安置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集体将原有房屋统一回购,评估作价,按县政府、村集体、搬迁户3∶4∶3的比例与北京海德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开办农家院150个,安置搬迁户就业1500人。为了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该县邢家沟门集中安置区成立了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种植金银花1500多亩,建果树采摘园2000亩,预计每亩收益5000元。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以小流域为单元,将预流转土地、荒山、房屋打捆包装成项目,对外开放招商。目前,已达成开发合作意向16个,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

南湖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