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河尾滩:仰望那群离星星最近的兵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3日电  题:河尾滩:仰望那群离星星最近的兵

  樊永强、冯毅、梁剑

  这是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因为暴雪截断道路,面对茫茫昆仑,我们不得不放弃赶赴连队的计划。

  河尾滩,这个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地名,驻守着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连队。

  地处喀喇昆仑山腹地,连队因高、远、险而闻名:海拔5418米,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照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连队距团部行车里程418公里,需翻越多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雪达坂;终年冰封,四季飘雪,冬天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风力高达8级……

  面对雄踞崇山峻岭之上的哨所,我们唯有依靠电波,仰望这群离星星最近的士兵。

  接听电话的是中士方宗庆。一旁的边防团干事介绍,方宗庆是名老边防,连队组建那年他刚好入伍,一待就是8年。

  方宗庆告诉我们,连队今天很忙:连长带着队伍巡逻去了,指导员在组织训练,副指导员带水车去18公里外的不冻泉拉水,其他人有的在维护设施,有的在值班机房,“而我在照顾病号”。

  谁生病了?再三追问下,方宗庆告知,是一位战友感冒了。

  尽管没有亲历过,但我们深知,在如此高的海拔,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夺去生命。

  “放心吧,连队前几年就升级了医疗设施,外出巡逻军医全程保障,感冒发烧再也不是大问题。”方宗庆的话让我们松了口气。

  其实方宗庆没有明说,对于这个话题他有着切肤之痛。2016年冬天的一次巡逻途中,方宗庆的同年兵、蒙古族中士巴叶尔因感冒突发脑水肿,将年轻的生命镌刻进了巍巍群山。

  聊完病号,我们对连队的训练产生了兴趣。“高原上那么苦,走路都费劲,咱们练什么呢?”

  方宗庆在电话那头笑了:“以前都说躺着就是奉献,现在不一样了。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怎么能守好边防?”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到外面练战术;下雪和刮大风的时候,就在室内练小课目,全部按照大纲规定的标准训练。”方宗庆说。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训练,身体受得了吗?

  面对我们的疑惑,刚组织训练归来的指导员周健健接过话茬:“上级给连队建了宽敞的富氧训练室,可以满足全连官兵进行一般强度的课目训练。”

  说起富氧训练室,指导员的话匣子打开了:“不要小看训练室,它采取持续供氧的方式,可以让室内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不仅解决了官兵高海拔训练难题,还丰富了课余生活,大家守防的劲头更足了。”

  随着任务归来的官兵越来越多,远程采访竟成了“座谈”,电话那头热闹非凡。

  大家讲得最多的,还是连队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30岁的上士李克红是连队最年长的兵,他回顾起在河尾滩经历的艰苦岁月:建连之初,连个像样的营房都没有,官兵住在帐篷里,晚上生炉子,帐篷里上热下冷,“冰火两重天”。他说自己最开心的3件事是第一次洗上热水澡、第一次和家里视频通话、第一次搬进新营房。

  “在艰苦地区待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周健健说,这些年在各级关怀下,连队先后安装了光伏发电站、信号塔、净水器,建起了蔬菜大棚,尽管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官兵的生活和执勤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

  在河尾滩,冬季上厕所一直是老大难。每逢寒冬,低温会将下水管道彻底冻住,官兵如厕只能去外面的旱厕。寒风嗖嗖,每次上厕所都是到了万不得已,才跑着去跑着回。用官兵的话说:“上一次厕所回来感觉屁股已经冻掉了。”

  一旁的边防团领导告诉我们,前不久,南疆军区领导在边防连队调研时,已经将这个问题列入新年度急需解决的问题清单,官兵在高海拔地区守防的条件会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间到了连队吃饭时间,记者遗憾地挂了电话,但心中思绪难平。虽然看不到官兵的音容笑貌,但他们火热的戍边激情感染着我们。

  这是一群值得仰望的英雄士兵。他们坚守喀喇昆仑,以“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革命意志,在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地方,扎下了根、站住了脚,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蓦然间,回想起方宗庆的守防感言:“远隔千里,有我为你遮风挡雨;即便凛冬,有我为你守候春风。”记者瞬间湿了眼眶。


点击查看专题

深圳南头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