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亲笔签名的“礼物” 让这个小山村沸腾了

  原标题:******亲笔签名的“礼物” 让这个小山村沸腾了!

  11月9日,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秋阳朗照,层林尽染。这一天,下姜村村民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下姜村干部群众寄来了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

  这是一份难舍的牵挂,15年来,下姜村作为******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得到***悉心指导和深切关怀;这是一份巨大的鼓舞,下姜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昂首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这是一份殷切的期许,勉励下姜村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气象。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下姜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的亲自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生动实践的有力例证。这次***特意给下姜村寄来亲笔签名的十九大首日封,这体现了***对大家的关怀,也寄托着***对下姜村的厚望。我和你们一样感到非常激动,也深受鼓舞。希望下姜村以此为巨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成为全省农村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在新时代建设一个新的下姜,不辜负******的厚爱和期望。

  见字如面

  ***亲切关怀情动山乡

  当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把这一喜讯告诉乡亲们后,整个小山村沸腾了。近百位村民自发聚集在村口,争相传看***寄来的首日封。

  清凌凌的凤林港倒映着下姜人的喜悦,期待、憧憬和着秋日里的暖阳洒在每一个人脸上。

  姜浩强小心翼翼地拆开了邮件,两件精美的十九大首日封呈现在村民眼前:雪白的封面上党徽熠熠生辉,三枚主题分别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筑梦”的邮票,方寸之间展现辉煌。两件首日封上都有******写下的亲笔签名。

  69岁的老党员姜德明双手微微颤抖捧着首日封,他激动地说:“***一直牵挂着下姜村和我们农民!”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将距离杭州300多公里、九曲十八弯的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调研时,他曾到姜德明家走访。“当年习书记问得很细,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有没有困难,都问了。”15年前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又在老人眼前浮现。

  80后创客姜丽娟也来了,她是被下姜村的发展而吸引返乡创业的典型,去年办了一间精品民宿。站在人群中的她踮起脚尖“抢”着看首日封,激动地说:“幸福感简直‘爆棚’了,没有***的关心和指导就没有下姜村的今天。我返乡创业就是因为习***帮我们留住了这片绿水青山。”

  见字如面。在下姜人的眼里,这是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辗转千山万水,回到了***一直牵挂的地方;这也是一份“责任状”,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循***的指引,将下姜村发展好、建设好,才能不负***的关怀。

  饮水思源

  ***亲自指导带来巨变

  正午的下姜村,气温在升腾,下姜人的情感也在抚今追昔中不断升腾。

  越来越多村民聚集到凤林港畔的思源亭,亭里石碑上镌刻的内容,几乎人人都能背下来:我在浙江工作期间,曾4次到下姜村调研,与村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请转达我对全村干部群众的问候,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2011年,已经到中央工作的***同志写给下姜村的一封回信。

  饮水不忘挖井人。“下姜村人的好日子就是从保护生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开始的。”村民姜祖海说。过去,下姜村交通不便,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容村貌落后,污水横流。***在下访调研时,指导下姜村通过建沼气池来解决生活垃圾,提供绿色能源。

  沼气池的建设,打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开启了“绿富美”的逐梦之路。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就曾记录了下姜村由贫困村逆袭成“绿富美”的蜕变。

  姜银祥三年前被任命为下姜村河段的河长,保护千岛湖的水源。

  像他一样,从2014年开始,全国所有省市区的各级党政负责人,都要成为河长,把中国的大江小河管起来。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村支部书记 河长 姜银祥:“责任是很重大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我们现在这个水清清爽爽。”

  枫树岭水库开闸放水。定期释放生态水源,让枫林港河始终保持着自然清澈的样貌。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村支部书记 河长 姜银祥:“我们按照******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就是把我们的青山、把我们的绿水保护好。我们下姜村现在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这个资源来发展我们下姜村的经济。”

  绿水青山环绕下,原来的贫困村,现在是人均收入22000元的“绿富美”。

  枫林港河,奔流五十公里,汇入千岛湖。

  这些年,千岛湖一直保持着Ⅰ类水质。依山傍水,环湖骑行,如同置身山水画中。在绿色中徜徉,在绿色中找到希望。

  从穷山沟到“绿富美”

  人均收入十倍增长,浙江下姜村实现幸福蜕变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下姜村,完全是一副山水田园村居的模样。可能没有人能想象的到,时光倒退到三十多年前,当时的下姜村,却因为贫穷而远近闻名。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也曾在2016年前往下姜村,记录这个小山村的改变。

  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山里的货物卖不出,山外的货物进不来,村民们的日子苦不堪言。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

  俗话说,穷则思变。可是,下姜村地域面积只有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更是少得可怜,每个村民平均下来不足半亩田地,填饱肚子都有些勉强,更别提就此改变穷困、落后的现状。于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饭,村民们自然而然把目光对准了当时他们唯一拥有的资源:山上的树木和竹子。

  姜银祥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70年代到80年代,山上光木炭窑就有40多座。

  下姜村山林资源迅速减少。村里拥有的12370亩山林,在短短几年间,被毁掉的多达6000亩,可光秃秃的山林并没有换回村民们梦寐以求的发展,反而让下姜村的生态问题更加集中地暴露出来。

  这样贫困无助的日子持续到了2001年,当时,浙江省建立了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下姜村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变。

  12年前老支书姜祖海家是村里第一个用上沼气的,一用就是12年

  现在,虽然村子里早已通上了天然气,但一提起沼气,这个最初改变下姜村生活生态的工具,姜祖海总是格外兴奋。但在安装之初,也是经历了好一番波折。

  姜祖海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的老伴嫌沼气麻烦,又有臭味,开始并不同意。再加上之前推广沼气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几千块钱建起来的沼气池很快就“打了水漂”,村民意见都挺大,沼气推广一度陷入困境。

  但就在2003年4月,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来到下姜村调研时的一番话彻底解除了姜银祥的后顾之忧

  ***希望把下姜村建成沼气生态示范村,村里又请来了能源专家,针对下姜村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沼气建设方案,2004年12月,姜祖海也终于做通了老伴的工作,在自家房前的空地上建起了下姜村的第一个沼气池。

  一年之后,下姜村46户农民家里都建成了沼气池,以沼气作为替代能源,全村每年能节省居民用电9000度,节省液化气6000公斤。更重要的是,下姜村附近的340亩山林得到了保护。

  从2003年到2007年间,下姜村的沼气生态示范村项目还涉及安装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建设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拆违拆旧等其他几项内容。

  下姜村在70年代、2003年、2014年拍摄的照片诉说着这些年这个小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在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小楼中间,这样土墙开裂、青苔遍布的老宅子已经不多见了。

  老房子虽然早已没人居住了,但每到过年,村民们依然会给这些老宅子贴上对联

  对村民们来说,只有这里还能让他们想起下姜村那段贫穷的过去和斩不断的回忆。

  姜祖海:我就是想不通,同样是人,同样是土地,为什么以前这样穷,现在这样幸福,考虑来考虑去,还是个建设问题,建设好了就好了。

  发展沼气,为下姜村凭借绿水青山谋发展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村民们精心爱护的绿水青山,成为了今时今日下姜村展示自我的“金名片”。2015年,到下姜村旅游人数接近5000人次。同时,全村土地流转500亩,建立茶园、草莓园等特色经济作物,村民们每亩土地每年能拿到1200元的租金和分红。进入2015年,下姜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近1.8万元。生态好了,收入高了,如今的下姜村人说话更有底气。

  这些年来,下姜村在***等领导的关怀下,先后编制完成《美丽乡村精品村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景观规划》等6大规划和35项水利、交通、道路等项目设计方案,全力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

责任编辑:张建利

深圳那个劳务派遣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