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东莞有支演奏钟磬的“乐队” 带你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战国


编钟表演现场 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 赵浛锐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周六上午十一点,科技馆三楼,随着一声悠长深沉的钟声荡开来,一场钟磬演出让人仿佛穿越到战国的宫廷之中,而那巨大的编钟编磬如同一个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短短半个小时内,这群身穿汉服的“音乐家们”连续演奏了六七首曲子,有古典的《竹枝词》、李叔同的《送别》,也有《茉莉花》《红河谷》等民歌,还有《红星照我去战斗》《东方红》等经典红色歌曲,以及广东小曲《旱天雷》……用2000多年前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一场唯美的中国古典式交响乐。

他们并非音乐家,甚至都不是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但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全才,能演奏多种古典乐器,兼顾这场中国古典式交响乐演出的三四个位置,机智曲子中,他们时常变换位置,演奏不同乐器,八仙过海般。他们的表演却足够炫目,不仅受本地市民喜欢,还走出去,带着这套庞大的家伙,现身南宁博物馆之夜,出席深圳文博会开幕式,也曾到多个地方交流学习……

不会演戏的展教员不是好乐手

你也许不敢相信,这群年轻且有趣的“音乐家们”,基本没有音乐专业出身的,最多也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比如被团员称为“万金油”的黄振华是行政管理出身的,他只是小学时学过两年的音乐就放弃了,直到2015年10月东莞市科技馆引进编钟后因工作需要才重新拾起音乐,但凭着兴趣和天赋,他几乎能兼顾乐团的每个位置。

其实,编钟演奏只是他们的“兼职”,其主要工作是演戏——他们都是东莞市科技馆科普剧团的团员。从2007年东莞市科技馆成立科普剧团后至今,演员生涯有十年了,都是老戏骨了。剧团成立以来,他们多次到香港、广州、深圳、韶关等地演出科普剧,也走出了国门,受邀到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演出。

十年来,这群“音乐家”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创作了很多作品,融合了小品、相声等曲艺和各类舞台剧于一体,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和简单形象的语言,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普及给观众。如今,科普剧成了东莞市科技馆的一个重要特色和名片。

该馆也是国内科技馆中唯一有专门剧团,科普剧团多次到各地交流演出,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最近的《异曲同工》在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获得二等奖。“该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编钟表演,将科普剧与音乐表演完美融合,不仅上了央视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还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的中国人李象益的认可,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样板和案例。”团员马祥茂说。

还有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群“音乐家”们,最开始只是东莞科技馆的展教员,日常工作就是写讲解词并向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从成立全国唯一专门科普剧团,到在国内科技馆中第一个引进编钟演出,我们都是从兼职到专职,从无知到相对专业,中间的探索过程还是蛮让人兴奋的。”乐团主持人谭庆说。

首次编钟演出有观众激动到哭了

2015年东莞科技馆引进这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的目的是通过面向观众演奏,将科普与传统文化结合,展示我国古代制造业的伟大成就和青铜器制作的精湛工艺。

曾侯乙编钟的科学设计,代表了20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最高铸造水平,被誉为世界第一钟。东莞市科技馆的复制品有65件青铜编钟,比例为原件的三分之二;32件石质编磬及1个建鼓,比例均为原件的1:1。 为了使演奏的乐曲更加丰满、动听,“音乐家”们还增加了古筝、排箫等古典乐器。

这群年轻人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毕竟没有太多音乐基础的他们一下子要跨越几千年,去演奏传说中的乐器,简直有些天马行空。

为了让团员能迅速掌握编钟的演奏方法,向市民免费演出,东莞科技馆还特意邀请了专家对他们进行了9天、每天高达12小时封闭式集训。“编钟是合瓦形青铜器,一钟双音,穿透力非常强,开始我们掌握不好力度,每次敲击都是在轰炸耳朵。”副团长邹娉娉笑着说,那段时间,紧张、头痛、耳鸣、恶心等不适都是常事,每天练完回家睡觉,脑海里还都是旋律。

经过9天高强度的训练,编钟乐团基本成型,能演奏5个简短的曲目,然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公演。“刚开始很紧张,尤其是得知抢票的市民非常多时,不过好玩的是,我们偶尔有些小错误,市民大多也听不出来。”黄振华笑着说,只有100多席位的演出现场场场爆满,许多家长还特意带着孩子从大老远的镇街跑过来观看,“因为编钟这样的演出一般看不到。”

第一次演出中,让团员吴晓燕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竟然有位观众激动到哭了,此后一段时间内,场场都不缺席,还嫌他们演出场数少。  

博物馆日亮相南宁引起轰动

随着编钟乐团的演奏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乐团开始代表东莞走出省内外进行交流,先后受邀,带着编钟亮相广西南宁博物馆之夜晚会和深圳文博会开幕式。

“南宁那次做得比较大,尤其是博物馆之夜晚会,当地省市媒体都前来录播,有很多市民和学生,甚至外国友人参加,不少人是从很远的地方特地赶过来的。”黄振华回忆说,南宁之行最让他印象深刻,除了演出效果外,他们第一次打包整套编钟出门,也很有趣。

据乐团几个成员介绍,65个大小编钟重量达到3500公斤,32个编磬也有400斤,加上建鼓、排箫、笙、竽等各种传统乐器,整整打包了十几个航空箱。而且编钟和编磬拆下前都要事先过好编号,否则顺序一乱,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我们不分男女,20几个人忙了足足三个小时才打包完。”团员邹娉娉笑着说,更坑的是,当时物流公司认为该编钟是艺术品不肯接单,他们只好装车过去。

此外,为提高演出水平,东莞市科技馆编钟乐团也经常邀请专家来做培训和到外地去做交流学习。比如前不久受随州市华夏博物馆的邀请,编钟乐团与丫山景点编钟乐团进行了编钟演奏交流培训和精彩的合作演出。那场合作演出中,编钟、编磬、古琴、古筝、洞箫、埙等乐器“六音合鸣”,乐音恢宏,配合那悠扬的歌声,激荡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是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双方乐团精诚合作,共同演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悠扬动听。

当然,为了延续科普剧团的优良传统,通过培训和组建小编钟乐团,让市民参与到科普来,形成一个新的特色。本月初在该馆内,就有这么一群穿着汉服的小乐手,使用该套复制的“曾侯钟磬”演奏了《两只老虎》《欢乐颂》《茉莉花》等曲目,为家长和游客进行了一场美妙的汇报演出。

/ 知识库 /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被誉为世界第一钟。 全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总音域跨五个半八度音程,十二个半音齐备,从而证明了这套编钟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阶关系的定调乐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较重要的还有一套编磬。编磬是古代八音之一的石音,也是古代宫廷之乐、金石之声的石声。全套编磬,包括青铜铸制的磬架一套,石磬32块,挂钩32副三部分。32块磬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大小各异,分为两层四组。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半音齐备。在编磬的磬头处有数字编号,这种编号以绝对音高为准,即按照十二律的高低进行编号的,这种编号在中国音乐史上当属首次。

深圳招聘中介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