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维扬江都张氏明初迁至扬州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 勤俭内敛”


    维扬江都《张氏宗谱》


    张

    “张”,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位。据2007年国家相关部门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张姓人口总数约为8750.2万人,约占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的6.83%,排名第3位。

    江都大桥镇鲍庄居住着1000余户张姓居民,如果算上周边浦头、嘶马等地从鲍庄迁徙出去的数百户张氏族人,在当地张氏族人有9000余人。昨天上午,来自浦头镇的张氏后人张永铂通过《张氏宗谱》,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一族从明初迁至扬州的经历,以及张氏一族在当地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

    源于姬姓 得姓始祖发明弓矢

    至今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一说

    张永铂告诉记者,张姓源于姬姓,“张”这个字的本义是“使弓弦”。“张这个字的原意是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后来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据谱中记载,张姓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为弓矢的诞生对当时游牧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封地清河。因此后世的张姓族人大多尊张挥为得姓始祖。”张永铂说。

    “可以说,张这个姓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张挥的封地清河也成了张姓的发源地,后人称为清河张氏。至今张姓族人之间仍然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避难北逃 明初迁至江都鲍庄

    光绪年间因水灾逃至浦头

    “据《张氏宗谱》中记载,我们的始迁祖是旺二公,明代洪武六年(1373)因避难从苏州阊门上船北逃,行至鲍庄时见此地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于是便定居于此。经过祖先数百年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我们张氏一族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了。如今,鲍庄仍然是我们族人最大的聚居地,有1000余户的张姓族人居住在鲍庄。如果算上鲍庄周边浦头、嘶马等地的张氏族人,如今我们这一支张氏在当地就有9000余人。更不要说这数百年来,因各种原因迁徙至泰州、常州、镇江等地的族人也不在少数了。”

    张永铂说,自己这一支脉是在光绪九年因躲避水灾从鲍庄逃至浦头镇肖家桥的。“光绪九年,狂风卷地,巨浪掀天,冲破大堤,顷刻间一片***。我们的十六世祖张兴齐之母朱氏登阁高呼,让村民赶紧转移。大水冲至鲍庄时,朱氏被困在高阁之上,后来幸亏张兴齐奋力救母,才幸免于难。随后张兴齐带着母亲等家人逃至浦头镇肖家桥,安家于此,于是便有了我们这一支脉的张氏族人。”

    一直秉承“耕读传家 勤俭内敛”

    家训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张永铂告诉记者,600余年来,江都张氏一族一直秉承“耕读传家,勤俭内敛”的家风。“江都张氏一族人才辈出,有为官者造福一方,有经商者济世扶困,有教书者育人不倦。族人中孝子、乡贤更是多不胜数。”

    “在鲍庄当地,乡亲们提起张氏一族都是赞不绝口。比如有一年旱灾,鲍庄一带农田收成不好,许多人家吃不上饭,我们张氏一族有一位祖先在外做粮食生意,得知此事后专门运送了十多船的粮食过来,救济族人和其他村民。正是因为他的善举,鲍庄的张氏族人及周边乡亲才挺过了这场旱灾。再比如我们张氏一族对待家中的佃户、仆人等一直非常仁厚,从不拖欠工钱等,他们的子女一样可以去张家的私塾读书,所以张氏一族深受他们的爱戴。”

    张永铂说,《张氏宗谱》中的家训是祖先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家训中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要求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深圳坪地人力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