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酷骑单车押金之殇


   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这一新兴事物也随即暴露出诸多问题。今年8月以来,华商报连续关注酷骑单车押金难退,这一事关用户利益的问题敲响警钟:一旦运营企业出现问题,谁来保证用户押金能得到安全退还?
  酷骑公司曾在西安投放10万辆共享单车
   2016年11月,酷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并对外宣布是一家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大众生活品质的互联网公司。今年4月1日,酷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成立,其办公地点位于高新区锦业路69号创业研发园瞪羚谷。
   在西安的共享单车市场上,ofo、摩拜和酷骑都是投放量比较多的,在酷骑单车出现退押金难之前,街头上绿色的酷骑单车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拥有相当多的用户。酷骑西安分公司一名前员工则表示,出现退押金问题前,酷骑单车在西安的投放量已经达到10万辆。
   从用户骑行体验来说,很多用户都是因酷骑单车外观醒目、骑行舒适而选择酷骑单车,即便现在那些没能退掉押金的用户,对酷骑的骑行体验仍表示肯定。
  今年8月中旬出现退押金难问题
   今年6月,酷骑投入带充电功能的土豪金版自行车让不少人都感觉酷骑单车占领市场的决心很强烈。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仅仅两个月后,酷骑单车就陷入退押金难的漩涡中。
   酷骑公司曾承诺用户押金退还会在1~7个工作日内到账,之前押金基本都是秒退。今年8月中旬开始,有用户在网上发布信息称,申请酷骑单车退押金已经超过承诺期限,但一直未到账,拨打客服电话无法接通。8月18日,华商报新闻热线接到第一条反映酷骑退押金难的爆料,之后有陕西地区用户陆续反映,直到11月份,仍有读者反映酷骑单车押金难退的投诉。
   截至昨日,经统计,华商报已接到反映酷骑单车退押金难的线索有500多条。
  酷骑公司曾多次做出承诺后又食言
   针对多名读者反映酷骑单车退押金难的问题,今年8月29日,华商报刊发《酷骑单车退押金难 半个月还未到账》的新闻。当时酷骑方面回应称,用户押金退还迟缓是因为App更新导致的技术问题,并承诺9月份系统恢复后就可以正常退押金,并且西安分公司还开通专门针对本地用户退款的客服通道。然而到了9月,酷骑用户退押金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网上还出现酷骑公司将倒闭的传闻,但当时有个别用户通过向工商部门投诉后,押金成功得到退还。
   约半个月后,酷骑西安分公司负责人被相关部门约谈。当时,酷骑西安分公司仍坚持是网络故障导致退押金缓慢,并承诺从用户申请退押金之日算起,15日内退款。
   9月中旬,酷骑单车退押金难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其他共享单车的用户也担心押金不能顺利退还。对此,华商报记者针对出现在西安的四个共享单车品牌进行调查,其中ofo和摩拜是秒退,oxo半个小时后到账,只有酷骑单车未能到账。
   酷骑西安分公司负责人15日退款的承诺并没有让酷骑单车退押金的势头有所缓解,开始有用户到酷骑西安分公司办公地点要求退款。而就在酷骑西安分公司负责人被约谈10余天后,该公司被曝大部分员工已离职,只留下少量人员维持运营。9月24日,华商报记者前往酷骑西分公司办公地点,瞪羚谷的保安还表示酷骑公司一直都有人上班,但第二天酷骑西安分公司就表示变更了办公地点,但具体位置一直没有透露。
   9月28日,酷骑单车全国客服热线成了空号,北京当地媒体报道,大量用户到酷骑总公司北京通州万达要求退款,另外酷骑北京总部也人去楼空,大部分员工均已离职。
   紧接着,酷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罢免CEO高唯伟,退押金问题进一步恶化皆因遭到用户挤兑、微信关闭酷骑单车支付通道等原因,但公司正积极寻求全面收购。9月29日晚,酷骑公司又发布消息称,酷骑将被四川一集团公司以10亿的价格全面收购,该公司将接手酷骑之前累计投入的价值9亿多元的资产,其中包括140万辆车,并将负责处理好酷骑后续押金退款事宜。
   发布此消息后,酷骑单车官方微博就停止了更新,且官方网站也无法登录,至今酷骑公司再未发出任何官方消息。
   面对退押金的困局,酷骑公司前CEO曾对媒体表示,即使未来酷骑倒了,用户的利益还是能够基本得到保障的。因为大不了最后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回家,酷骑单车的造车成本是650元,能够覆盖298元的押金。
  拜客科技接手酷骑运营
  但是不管退押金
   就在9月底酷骑公司发布最后一条消息后,由于押金迟迟不能到账,一些用户只能选择继续使用酷骑单车。今年10月初,西安街头还能见到大量的酷骑单车,但到11月份,市面上的酷骑单车大幅减少。原酷骑西分公司员工表示,由于目前没有监管,所以不知道这些自行车到哪儿去了。
   11月初,曾向北京市工商局投诉的西安市民杨先生突然收到工商部门短信称,工商部门已停止调解酷骑单车退押金事宜。随后,华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工商局通州分局北苑工商所了解到,由于酷骑方面明确表示无法接受工商部门的调解,工商部门已终止调解,建议用户起诉。至此,全国各地的酷骑用户只能通过到北京退款或向法院起诉的途径解决退押金的问题。
   另外,11月2日,酷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被北京市工商局通州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列入原因是“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包括西安分公司在内的多家分公司也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原因大多是“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11月8日,四川拜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接手酷骑单车的运营和维护。但拜客方面也发布公告称,自己目前只是酷骑单车新的第三方运营商,只负责单车的运营及维护,押金等其他费用类问题,需要联系原酷骑公司咨询。另外,为了照顾原酷骑用户,免费为原押金用户赠送骑行年卡及会员卡。
   11月10日,华商报记者使用用户郑女士的酷骑账户分别登录拜客单车App、微信小程序拜客出行、微信小程序拜客单车发现,无论是登录拜客单车App或微信小程序拜客单车均需要重新缴纳押金。登录微信小程序拜客出行,虽然显示没有押金,但第二天就收到了拜客出行赠送的免费年卡,通过该小程序可以搜索到附近的酷骑单车并正常使用。
   对于拜客出行接手酷骑单车运营、维护这一情况,并没有影响大部分用户要求退押金的态度,不少用户仍在寻求退押金的办法。用户李先生说,现在市面上的酷骑单车很少,使用很不方便。另外,拜客不负责退押金,一年之后还是要收费,而且押金仍然退不回来,那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
  4.47亿元用户押金去向不明
  监管用户资金执行不到位
   根据酷骑公司9月2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酷骑累计投入9亿多资金,当时尚有近150万用户没有选择退押金,市面上也有近140万辆单车在运营。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截至今年9月底,酷骑公司仍有近4.47亿元用户押金未退,这笔钱一直去向不明。
   一位有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经验的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单车是新生事物,在共享单车出现的初期并没有相关法规约束,运营企业向市场上投放共享单车只需拿到营业资质,投放共享自行车前并不需要向哪个部门备案,随着共享自行车迅速发展,才有各部门监管。
   对此,一工商部门人士表示,根据现有法律,工商部门的权限只是对企业的经营资质、范围等方面有管辖权。至于企业不给用户退押金的问题,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这方面的约束,工商部门也不能对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因此只能协调处理。如果涉事企业拒绝配合调解,工商部门只能对企业在工商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加强用户资金安全监管。规定中称,企业对用户收取押金、预付资金的,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在企业注册地开立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门监管,防控用户资金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用户押金退还制度,加快实现“即租即押、即还即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业务中涉及的支付结算服务,应通过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并与其签订协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实施收购、兼并、重组或者退出市场经营的,必须制定合理方案,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
   虽然相关部门要求对用户资金的安全进行监管,但实际执行上并不尽如人意。今年10月份,原酷骑公司CEO高唯伟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于押金第三方监管的问题,当时和民生银行签署押金存管的协议,但是并没有实际的对接。而民生银行也曾发布声明称,民生银行与酷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并非以押金存管为目的的监管协议,不涉及具体业务合作,民生银行并未与该公司开展任何实质业务合作。
   对于押金去向,高唯伟表示,部分由公司保管的押金(约3亿人民币)直接用于公司运营以及购买车辆。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现行的地方法规中都已明确提出相关部门要负责对共享单车企业收取押金的进行监管。例如,《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中就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及企业开户的商业银行要按照职责加强专用账户资金监管。《西安市鼓励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中则规定,市金融办负责协调银行机构对企业资金专用账户监管。然而,北京下发地方法规的时间为今年9月15日,西安则在10月份,地方法规均在酷骑出现退押金难之后。
  专家:保证消费者权益需要政府干预
   经济学家表示,由于共享单车行业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虽然单笔押金数额较小,但庞大的用户量汇集成巨额资金流入共享单车企业。然而,这些押金被企业用于何处,消费者完全不得而知,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酷骑单车退押金难的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
   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往往对应着一个政府监管的空白地带,尤其是在共享单车高速发展的初期,这一行业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府监管的水平,如何使现有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跟上创新的步伐,是促进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防范市场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从目前相关法规的逐步出台,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 摄影 黄利健  

深圳沙头角人力资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