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加大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强筋健骨”促渭南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十九大报告指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要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渭南市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着力发挥金融在追赶超越、脱贫攻坚、民生事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强力支撑作用,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全省第一方阵。
   截至9月末,银行业机构对渭南的信贷支持规模近2500亿元,其中域内银行业信贷规模达1050亿元;企业上市发行股票、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超过75亿元。
  金融机构聚集
  银行业成发展主力军
   11月18日,华商报记者从渭南市金融办了解到,近年来,渭南全市不断完善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市域内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727个,全市共有保险机构44家,其中财险公司23家,寿险公司41家;设立证券交易机构8家,证券网点11处。
   同时,新型小贷公司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县市域全覆盖,注册资本总规模近28亿元,累计投放小额贷款超过100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形成了经济金融协调共赢发展的良好态势。
  聚焦项目建设
  银行信贷促经济发展
   银行不仅关系着民生日常储蓄,又涉及企业资金借贷,还联系着政府资金运转,是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兴一批产业、带一片新城、促一方发展”是银行业的使命。近年来,渭南开发性金融合作稳步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与渭南市政府签订《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意向合作额度600亿元。同时,做好信贷支持。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渭南地区贷款余额达191.21亿元(其中政府类151.9亿元),涉及扶贫,棚改、保障房、交通、电力、医疗教育、中小企业、救灾应急等多个民生领域,覆盖了渭南市所有县(市、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型工业、棚户区改造、学校建设、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发展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银行业在渭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累计投放800亿元,用于城市功能完善、民生工程,也支撑着重大项目的发展、助推渭南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
   近年来,农发行渭南市分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及农发重点建设基金173.44亿元,代理拨付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专户资金50.11亿元,支持渭南市民生项目80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13万人。至2017年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98亿元。
   两年来,该行获审批4个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金额20.32亿元,已发放到位8.88亿元。支持的临渭区南塬易地扶贫搬迁闫村安置点被确定为省级观摩点。两年来,获审批水利、学校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14个29.93亿元,13个项目20.99亿元已发放到位。迄今为止累计支持全市棚改项目15个,获审批棚改贷款48.34亿元,已发放到位35.18亿元,助力7个县(市、区)3.75万人实现了“出棚进楼”梦想。
  服务中小企业
  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和筋骨,那么金融就是水和血液。要“强筋健骨”发展经济,就要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
   邮储银行渭南市分行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小微领域信贷支持,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农业、特色行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农副产品加工、果品仓储等涉农贷款业务投放,共计发放涉农贷款接近140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农业产业及各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银行渭南分行专门开发了“中小企业授信新模式”,加快了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发展步伐。近三年,该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5亿元。该行还利用贸易融资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走出资金困境。利用国内融信达产品,累计实现贸易融资2亿元。
   作为国有大行,交通银行渭南分行2014年4月设立以来,已向近30个对公客户提供贷款授信额度超70亿元,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近30亿元。同时,密切银政银企合作关系,成立专项基金,投向渭南市新型城镇化、水务、城市公共设施、节能环保、养老等发展领域。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渭南信合立足“三农”、社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创新服务。截至2017年9月末,各项存款6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0亿元。同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实农村金融服务,将存款、贷款等业务延伸到每一个行政村,以“支农、支小、支实”为着力点,累计投放实体贷款5000余亿元。
   金融发展,行稳方能致远。进入新时代,渭南将利用好金融生态,发展优势,以更优惠的政策和更优质的服务,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让中小企业及广大市民受益。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南山临时工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