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何以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柱黄连育苗基地一角。

    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参观石柱黄连传统烘焙工艺流程。

   核心提示

    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石柱县举行。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在我市尚属首例。

    这块“金字招牌”到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该如何去保护并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重庆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日前,记者从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获悉,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黄连生产系统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该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29个,而这次研讨会选择在石柱县召开,充分说明了石柱黄连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代表性。

    石柱黄连凭什么获得殊荣

    石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此次“申遗”成功,得益于石柱黄连具有悠久的种植与商贸历史,且农业景观多样,包括由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水文景观等组成的自然景观,和由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史事传说等组成的人文景观。而且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传承了完整的黄连种植、加工技术,并依托当地独特生态环境,形成了包含丰富黄连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征。

    作为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石柱县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出产的黄连自古以来便是朝廷贡品。目前石柱黄连在地面积为5.76万亩,年产量3000吨以上,占全国的68%和世界的40%以上,黄连种植业是该县高山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

    位于该县黄水镇的黄连交易市场更是我国最大的黄连专业市场。作为一个集交易、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每逢交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便聚集于此,收购黄连。据市场负责人介绍,该市场每年交易量达5000吨,占全国的80%以上,年交易额5亿多元,在全国黄连市场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只要我们这里黄连价格有波动,全国黄连的价格就会跟着变化。因此我们这个市场也被称为中国黄连交易的‘晴雨表’。”

    “石柱黄连不仅在国内有定价权,对世界黄连市场上的价格也能产生影响,这样的农产品在我国并不多。”参加研讨会的全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认为,石柱黄连有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

    “黄连种植与森林资源保护如何协调,石柱为中国、为全球提供了一个范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梁洛辉说。

    由此不难看出,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偶然。

    3年后冲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石柱县高度重视黄连产业发展,在黄连种植、加工、交易、品种选育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成功研发出了以黄连为主的降糖新药“五黄养阴颗粒”,已获得国家批文并投放市场。

    目前,该县还在加快推进以黄连牙膏、黄连沐浴露、黄连洗手液等为主的日化产品研发,推动黄连全产业链体系全面形成和延伸。

    “此次‘申遗’成功仅仅是开始。”石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称,目前石柱黄连产业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育种、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带来的传承危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为此,下一步石柱县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黄连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黄连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科技推广、产品研发、品牌打造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大力发展以黄连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农业,建设黄连遗产旅游景观,打造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旅游景点,扶持黄连类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连农收入。

    “在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还没有见过中药材,希望能在世遗的大家庭里看到石柱黄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闵庆文表示。

    3年后冲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正是石柱黄连生产系统下一步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那么,这次“申遗”成功对石柱来说有何重大意义?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高星则认为,石柱黄连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可以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展的好项目。

    “这是石柱黄连产业发展的大事,也是推动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事。”石柱县有关负责人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将以此次黄连生产系统‘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及相关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以及农业景观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力度,打造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建设康养石柱的有力抓手。”

    该负责人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内容,“这都给我们进一步完善黄连生产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保护、用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牌子,就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这将是石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记者手记

    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振兴乡村战略的新动能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古老的记忆,还是厚重的文化沉淀,是祖先的丰厚馈赠。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有丰厚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和科研价值。

    在新时代,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精髓,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农业文化遗产为实现科学发展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许多地方都有保护森林、水源、耕作等乡风民俗,这同我们今天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有着近似的价值追求。

    农业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今天,我们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就是要反省曾经一段时间里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安全且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途径,以此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探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农业文化遗产中蕴涵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就拿大家熟悉的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来说,不但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要抓手,还是特殊的乡村景观,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去观光旅游,为当地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所以,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动态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遗产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还能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从而提高当地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动能。

    传统农业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

    ——专家学者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在第四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知识与文化传承”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把植根于悠久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有之义。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较大危机,而其本身的特殊性也增加了保护的难度。那么该如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龙荣华认为,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实际劳作中累积的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获取的农产品较独特,产生的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的技术体系较完善,有突出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经济价值。而且传统农业技术的充分应用,对当地水、土等资源也能起到较好保护作用,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提出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实施‘双控’措施,实际上就是对农业产业发展认识的转变。”龙荣华说,现今,农业现代化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和一个新的起点,不是单一追求量的多少,而必须把质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新时代必须坚持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这样既能促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有待提高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马楠博士以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提出目前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认识不够、传承断代等问题,“传统知识一旦丢弃将会永远消失,这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地乃至整个国家的重大损失。因而,对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和传承,是遗产系统内所有居民、当地政府及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马楠建议,各级政府应更多面向大众特别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开展农业传统知识保护宣讲活动,增强人们对于传统知识重要性及保护迫切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身所有的传统知识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遗产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重要价值,进而加深他们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应尽快出台政策解决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危机

    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知识面临传承危机这一问题,马楠建议:对于已经面临较大消失危机的传统知识,必须尽快出台挽救性政策,鼓励并培养传承人来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目前人们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够高,遗产的传承确有断代之虞。”安徽农业大学沈琳教授建议,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来唤醒更多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推动更多人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中来。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存在缺乏专业化传播平台、传播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传播形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专业化新媒体编辑制作运营人员等问题。对此,她提出:“希望能建立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专业化新媒体平台,广纳人才,提高新媒体平台编辑制作与运营水平,利用网络的传播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之中。”

    名词解释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们通常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我国农业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这项重大行动,中国政府率先积极响应,积极参与了项目准备、申请与实施工作。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目前累计有4批91个项目入选。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其经验和做法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相关制度的决策参考,得到了不少国家的推崇和肯定。

    本版文/图 记者 蔡正奋 栗园园

深圳笋岗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