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加快推进我省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薛卫民委员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的发言:当前,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投入、主体、平台、人才、质量等五个方面的“短板”。

  为此建议:一是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财政、税收、风投等手段推动形成一批科技小巨人,发展航空装备、机器人、高端船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领域领军企业,夯实创新基础。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创新保障,根据企业研发情况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各类基金,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完善激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拓展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拓展“6·18”虚拟研究院网络协同平台等平台功能,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水平大学在闽设立研发机构,推进全省高新区扩容提升,扶持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壮大研发人才队伍,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家,培育高技能人才,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五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的收益获取,增强创新动力。

大力推进我省康养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董良瀚委员代表民革福建省委的发言:大力推进我省康养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不仅符合省委提出“唱好产业融合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部署要求,又可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引擎和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乡村发展康养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顶层设计尚需加强、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偏弱、人力资源保障亟待加强、与海外康养产业合作不多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康养产业政策体系,把发展康养产业纳入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促进乡村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办法以及康养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二是以文旅为特色,精心规划康养产业发展项目,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康养特色小镇。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康养产业集镇群、特色村,形成全省康养产业点、线、面发展的新格局和多类型、高品位康养产品体系,带动乡村康养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依托职业教育,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在岗职业培训,确保人才质量和数量。五是积极争取在我省举办“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大力拓展海内外市场,打造国际康养基地和闽台康养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

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陈美琼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的发言:我省在贯彻执行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有关政策中,率先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广应用实施意见等政策举措,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但仍存在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民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惠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加大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搭建上下游企业合作平台,形成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合力,建设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快民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民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加快推广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新能源汽车优惠用电价格、减免停车费、过路桥费等惠民政策。在申领国家与地方补贴方面,建议降低3万公里数标准,或根据订单交付进度先行兑付地方补贴。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信贷基金,以国家和地方补贴额度进行质押,通过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垫付资金压力。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助推城乡旅游业发展  

  陈明良委员代表十一届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的发言:深入挖掘我省农业文化遗产,探索有效的保护机制,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建设与软实力的提升,还能通过与城乡旅游发展的融合,为全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为此建议:一是全面强化保护意识,建立卓有成效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厘清责任,形成政府保护传承与企业投资开发的良性市场发展模式。二是深入挖掘细致普查,建立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实行分类管理,利用多种手段提升可理解性和科普性,并采用现代化方式进行呈现。三是提炼发展模式,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运用“企业+合作社+旅游+智库”的方式,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吸引企业投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激励市场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创意研发,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四是设计旅游开发包,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效率。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展示农业文化资源,形成全方位、有特色、可复制的开发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五是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企业和集团,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 推动我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王炎平委员代表福建省工商联的发言: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惠企政策举措,有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但仍有些企业家反映信息掌握不够对称、政策落实不够有力、创新保障不够完善、投资信心不够充分等问题。当前,我省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进一步打造企业家安心创业、放心投资的环境,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

  为此建议:一是突出精准招商,全力推动回归项目落地生根。围绕我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关键领域和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编制和发布面向社会民营企业的产业目录。招商引资既要全面出击,更要重点攻坚,以小分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点对点面向闽商开展重点推介,实现以商招商。二是落实安商举措,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放宽民间投资准入、简化审批程序方面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对民间投资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歧视性条款。三是保护创新生态,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聪明才智。全面落实《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等支持新兴产业的措施,充分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四是营造尊商氛围,培育和弘扬新时代闽商精神。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现政企良性互动。

新形势下深化闽台社会融合发展  

  陈椿委员代表台盟福建省委的发言:近年来,我省在服务台胞就业创业、就学就医、购房出行及推动台胞政治参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部分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导致执行不到位、措施落地难等问题。作为对台前沿省份,我省应努力探索两岸社会融合的路径与措施,率先实现闽台社会融合发展。

  为此建议:一是发挥福建优势,先行融合试验。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经济社会、社会管理等领域,探索更加灵活包容的“一区两标”政策,加快构建两岸共同家园。二是加大就业扶持,壮大融合群体。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明确责任单位,增加岗位供给,并积极与台湾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先鼓励台湾学生赴大陆实习,再进行就业创业。同时,加大对台湾教师资格证书采认力度,优化台籍教师在闽工作环境。三是赋予“居民待遇”,加快融合进程。率先推动解决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实现同等待遇问题,全面实行“二代卡式台胞证”。四是注重精准交流,打好融合基础。充分利用福建经济、文化与旅游等资源,培育若干个“体验式交流”品牌,针对台湾青年开展针对性的交流活动,提高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

加强我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吴丽冰委员代表民进福建省委的发言:养老事业作为我省补齐民生事业短板之一,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然而当前我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总体上还是比较薄弱,存在人员缺口较多、专业人员不够、队伍稳定性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尤其是针对从业特点,明确给予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心理疗养等优惠政策。同时,要明确民营养老机构也要参照公办养老机构的标准执行,解决好队伍稳定性差的问题。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行“二元制”教育,开展滚动式、开放式在职培训,鼓励、支持发展相关养老服务志愿组织,进行服务“时间储蓄”。 三是积极盘活人力资源,解决从业队伍紧缺问题。开辟农村劳动力市场,由民政部门免费培训合格后,签订工作合同。四是进一步优化职业管理,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评价体系,建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诚信档案,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强化养老服务职业的价值认同,提升公众对养老服务的正面认知与评价。

民生项目建设既要力度也要精度和温度  

  曹晖委员的发言:近年来,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满足“民生期待”,成为政府工作中经常提到的热词,各地民生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力度空前,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作为一名持续关注民生问题的政协委员,建议民生项目不但要有力度,而且还要有精度和温度,三者融合发力,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是民生项目要均衡力度,兼顾补短板与虑长远的同步发力,要有草根情怀,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从优化民生事业的供给侧发力,集中力量,及时破解,干一事成一件,取信于民。二是民生项目要追求精度,落实在实现中央部署与地方特色的无缝对接,既要体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担当,又要突出对中央方针部署的创造性主动作为。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既要落实加快乡村经济振兴发展,又要抓住保护乡村生态和乡愁文化这一民生,把好山好水早日转化为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三是民生项目要注重温度,体现硬件建设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民生项目在硬件安排上容易到位,但在人文关怀的“软件”方面还有待升级。民生项目有了温度,老百姓的幸福才有热度。

加快我省中药产业发展  

  彭军委员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的发言:福建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中药资源丰富,然而中药产业发展仍存在宏观调控不足,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药材“道地性”面临漂移,新兴品牌效应尚未充分展现;中药材品种缺乏规模化和规范化,市场竞争力较弱;中药产业专门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营造中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切实把中药产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创品牌发展道地药材。进一步发展规模形成产量优势,提高水平形成品质优势,加强宣传形成品牌优势。选准太子参、金线莲、薏米仁、灵芝等市场前景好的道地药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栽培条件、采收加工等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指导中药生产企业重点开展中药深加工、精研发,培育与维护品牌效应。三是创新中药材生产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品牌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或“公司+种植大户+基地”等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行模式。四是培养中药产业复合型人才,基于我省目前对中药农业研究和生产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可在我省相关高校增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以适应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乡镇政务督导员队伍 打通基层工作“最后一公里”  

  傅森林委员(香港)的发言:乡镇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民身上的神经末梢。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中央和上级很多好的惠农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力不从心,表示农村工作难做,“压力山大”。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工作的重视和对乡镇干部的关心外,派出常驻乡镇政务督导员,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有效的办法,可有力改变乡镇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政群关系,推动党和国家政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乡村。为此建议:

  一是成立“乡镇工作督导委员会”,按轻重缓急实施,分批次、跨区域,向我省1100多个乡镇级单位派出常驻政务督导员。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镇督导员队伍,可从各部门干部或退休干部以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挑选出优秀人才担任督导员。并加强对督导员的培训。三是明确督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督查乡镇对党和国家政策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执行情况,以及完成脱贫任务进度;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真实情况和倾听他们对乡镇工作的意见,定期如实向委员会汇报;测评所在乡镇干部的作风和效率,调查研究乡村工作的先进案例,查察失败案例。

我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动真格才能促实效  

  王宁新委员代表民建福建省委的发言:要实现我省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做强做优做大我省国有企业,就必须在国企“混改”上动真格,坚持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省属国资国企资源配置能力与我省发展地位不相适应、经济贡献度与我省经济体量不相适应的“两个矛盾”。为此建议:

  一是以提高国有资产流动性和国企融资能力为目标,推动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提升国企保值增值能力。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产权交易市场平台,推动基础好的国企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选择不同渠道实现上市。二是推动已上市企业国有股东综合利用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充分引入非公有资本。具有垄断性质的优质国企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深挖。三是引导非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增资扩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以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改善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企业活力和创新力。四是拓宽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投资渠道,营造国资、民资、外资等各类资本共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市场化方式,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推动国企对外投资做大混合经济。六是在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进劣者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完善我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  

  陈吉龙委员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十一届省政协委员小组的发言:我省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路径,但仍存在赎买的政策框架还不成熟,成熟、过熟人工商品林赎买任务紧迫,赎买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赎买后收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地方性生态立法进度,尽快完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框架,明确改造管理、赎买后使用期限和使用费等方面规定,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规范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二是创新多样化赎买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通过合作改造、托管、入股等方式进行模式优化,及时调整赎买规划,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在全省加快推进赎买工作。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协调作用,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受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体系,探索森林生态效益有偿交易机制,积极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进行赎买。四是完善赎买后收益机制,建立森林经营管护长效机制,鼓励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赎买后林地资源。探索以森林生态效益入股、参与经营性收入分成等后续补偿方式,设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管护专项资金。

构建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阮诗玮委员代表民盟福建省委的发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早期发展教育一旦错过则终身难以弥补。我省较早开展儿童早教试点工作,但还存在社会共识还未形成、工作推进动力不足、资源投入有限、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健全目标责任机制。由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儿童早教工作,把促进儿童早教项目作为提高人口素质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对县(市、区)儿童早教推广目标责任考核、督查和评估推动机制。二是以政策为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将儿童早教经费列入全省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事业经费,由省、市、县财政按一定比例承担,县(市、区)政府具体承办。鼓励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举办托幼机构。三是以群团组织为生力军,构建家庭辅导推进机制。加强县、乡、村计生协会儿童早教工作指导,全面开展儿童早教专业技能培训,推动儿童早教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公益行动覆盖面。四是以监管为抓手,提高儿童早教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儿童早教督导和评估制度,加强对儿童早教民办机构审批与监管,做好课程建设、指导、监测与评估工作,规范民办儿童早教机构的准入与服务。

(稿件由本报记者 郑璜 刘深魁 整理/照片由本报记者 林辉 摄)

深圳莲花劳务外包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