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3月19日


济南市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变化新特点和新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17〕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口总量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总量713.2万人,5年增加31.4万人,年均增长0.9%;户籍人口为625.7万人,5年增加21.7万人,年均增长0.7%。受取消生育间隔和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影响,全市低生育水平在持续稳定中有所回升,全市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5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人口出生率11.5‰,比“十一五”时期上升2.3个千分点。
  (二)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人口结构变化较快,向老年型成熟阶段过渡。人口性别结构基本符合生育规律,全市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的99.5下降到2015年的98.8(户籍人口,女=100)。劳动适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由9.1%上升到1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社会总抚养比由29.5%升高到34.0%。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0年的20.0∶32.1∶47.9优化为2015年的18.5∶32.1∶49.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81.5%,居全省首位。
  (三)人口素质快速提升。全市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79.7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5.9/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3.8‰,均在全省最优。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6%。“十二五”期间,累计培养专科及以上毕业生70.3万人。全市科技人员总量60余万人,居全省之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0余万人。
  (四)人口分布向中心城区集聚。中心城区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较强,成为全市城镇化最具活力的地区,人口总体呈现以中心城区向周边逐步递减的趋势。市辖区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433.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58.2万人。
  (五)人口城镇化迈入高级阶段。全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进入高级城镇化阶段。2015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8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城镇户籍人口达到359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7.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六)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作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全市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累计达191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扩大、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84∶1下降到2.80∶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覆盖率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4%,低于控制目标1.96个百分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与先进城市相比,与“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市人口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口规模与省会城市地位不相称,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人口素质优势没有快速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人口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错位等。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市人口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有利形势和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制定我市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国际环境的潜在风险。
  从国内环境看,人口发展大环境稳定向好。“十三五”期间,人口总规模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将有所增加,但增长惯性逐步减弱;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劳动力老化程度日益加重;人口极化分布的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人口流动和低生育率等因素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简单化并进。
  从省内环境看,人口众多的基本省情不会改变。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人口再生产水平提高,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继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依然突出,人口容量或将触顶;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减弱,地区间人才竞争日益加剧。
  从市内环境看,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将加快推进,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但要将全市人口规模、结构与质量等有效提升至足以支撑我市建成“大强美富通”的现代泉城,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和“1+454”体系,对照经济文化强省省会地位和大市标准,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以完善人口政策、调整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提高服务水平五项任务为核心,以实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高端人才引进、产教融合发展、幸福指数提升四项工程为抓手,以加强组织协调、多元投入、空间统筹、监测监督、宣传引导五项政策为保障,妥善处理人口转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泉城提供人口基础和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引领,促进创新发展,形成与我市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人口调控体制。
  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保证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3.坚持因地制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坚持激发活力,促进开放发展。加快营造有利于人口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激发人口创新潜力,最大限度激励释放人口创新活力。
  5.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享发展。着力提升人口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发展目标。
  1.人口规模适度增长,基本符合省会定位。“十三五”期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平稳释放,全市人口总量保持适度增长,生育水平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发展更加协调。全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左右,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预期在770万人左右,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2.人口结构动态优化,城乡居民逐步一体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稳定,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得到改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制度、工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到2020年促进55万左右的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完成市民化。
  3.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全面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人口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保持较好控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人力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地关系趋于和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主体功能布局、产业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形成与“老城主中心、新城副中心、五个次中心,十二个区域中心、两个卫星城”城市发展框架相适应的人口分布格局,中央商务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等城市新空间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5.人民福祉显著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阻碍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减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完善,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升。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和保障。社会治理实现普遍参与,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人口发展政策。完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建立市级层面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体系,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推动人口发展进入可持续、良性运行轨道。
  鼓励育龄人口按政策生育。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确保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做好出生监测预警、生育指导服务等工作,加强接产医院、儿童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社会资源的规划配置。妥善做好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与原有政策衔接,继续加大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推动相关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关怀关爱工作。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在市区范围内允许持居住证并满足一定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人口在市区落户。取消投资纳税、购买房屋等落户限制,调整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迁入、亲属投靠、居住就业等落户标准,适应省会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不同区域发展需要,实行分区域、分类别户口迁移政策。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人员的落户问题。
  (二)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综合运用宣传倡导、依法行政、利益导向等多种措施,促进群众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转变。深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间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区域协作和重点区域治理,并及时监测预警。
  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加快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手段现代化和智能化。实施“银发工程”,建设老年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和老年人才交流市场,完善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改善家庭结构。稳定家庭功能,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广泛开展以家庭读书、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家庭健身、家庭环保、家庭助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实践活动。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失独家庭以及受灾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帮扶,促进家庭幸福,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进一步提升就业结构。全面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提高新增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动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转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为主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和工作效能。
  (三)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做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深入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宣传和服务,重点关注高龄孕妇等特殊人群,为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随访等免费服务,实现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优化整合各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全面构建妇幼健康服务新体系,增强基层优质服务能力。
  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建设“健康济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着力构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均等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协同发展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满足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提升发展。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内涵。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效,促进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
  (四)科学引导人口空间分布。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使人口分布与区域形态、功能相适应,形成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口分布格局。
  推动城镇人口合理集聚。坚持“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城市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按照“老城主中心、新城副中心、五个次中心,十二个区域中心、两个卫星城”城市发展框架有序引导人口从饱和区向城市潜力发展区疏解集聚。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等城市新空间开发建设,尽快形成人口集聚效应。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市民化”水平,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根据人口规模及结构特点,分类规划、统筹推进各类民生领域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优化市、县区财政和投资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相对薄弱县区倾斜力度。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在公共文化、就业服务、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领域全面实现均等化,在义务教育、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领域稳步推进均等化。适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适时调整保障标准,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制度体系设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推广运用公共服务供给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市场提供优质、多元、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增加国际学校、国际医疗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优化工作生活环境。
  五、重点工程
  (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以推进有意愿、有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消除棚户区(含城中村、城边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重点,统筹推进棚户区(含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完全市民化。以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年。
  (二)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深入推进“泉城双创”人才计划,加快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泉城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集聚计划等项目实施,积极引进量子通信、大数据、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金融商务等重点领域的优秀团队和人才。加强各类人才梯队培养与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人才优势支撑省会竞争优势。
  (三)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学校、企业双元主体共同育人,构建现代(新型)学徒制度,培养适应我市产业升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发挥我市职业院校集聚优势,鼓励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职业院校承担,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探索创建产教融合示范点,重点扶持建设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建成一批示范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四)幸福指数提升工程。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统筹加快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完善、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确保民生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站在全市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健全人口工作领导体制,完善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抓好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各县区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在制定专项规划时要与人口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加强多元投入。市财政资金继续向民生方向倾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及家庭福利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人口服务管理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人口发展领域,动员社会资源参与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空间统筹。加强全市发展空间规划和管理,建立符合省城发展定位、符合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需求、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符合居民发展要求的人口空间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城市化发展政策,促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承载人口的新主体。加快推动“携河北跨”战略,推动济阳尽快撤县设区,积极扩大和优化全市行政区划。
  (四)加强监测监督。各级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基本依据,以人口信息化数据为基础,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完善人口调查和统计制度,定期组织监测、跟踪人口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五)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发挥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等各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人口规划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人口规划、人口政策宣传解读,建立意见征集和反馈平台,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为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圳东晓人力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