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媒体评邹市明事件:在中国为何很难有活着的英雄?

  即使不再为他的下半场欢呼,难道不该为他保留一份宽容么?

  昨天看到一篇奇文,标题叫“想对邹市明说:新长征路上不需要霍元甲。”

  邹市明在WBO拳王金腰带卫冕战中被日本选手木村翔击败,本来只是个体育事件,但这篇文章的味道读着不太对。

  刀哥随便摘几段:

  “

  “他(邹市明)依旧在操弄民族主义叙事。这或许是因为他真的有一片赤胆忠心,但也有可能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

  “适当利用民族主义情绪的确有助于拳击的推广,但如果对此上瘾了,不仅‘愚己”也‘愚民’”。

  “在积贫积弱的旧时中国,霍元甲的出现就是一场民族主义的及时雨,让列强铁蹄下的中国人赢得了一丝尊严。”

  “可时至今日,中国也是大国了,一个大国如果赢得尊严和尊重,靠的不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制度、气度和文明,而是‘霍元甲’,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的盲目树敌和自我悲情,那就太可悲了。”

  ”

  瞧瞧,霍元甲呕心沥血替“你国”拼到的“一丝尊严”,在这些人那里已经不值钱了。在他们眼里,霍、邹们不但出发点大有可疑(利用民族主义),手段也不够斯文(盲目树敌、自我悲情),真丢了他们的脸,这些人要下手“狡兔死、走狗烹”了。

  刀哥真替邹市明不值。

  没天分的冠军

  如果,邹市明的故事在2008年8月24日戛然而止,他能被当做一个英雄记住吗?

  彼时,他已经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拳击48KG铜牌与2007世界拳击锦标赛48KG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新获得的这面金牌,让邹市明实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拳击赛场上零的突破。

  按照他本人的计划,是准备趁着自己27岁的黄金年龄,实现自己小时候在黑白电视机前确认的梦想,转战职业赛场。

  但就在奥运庆功宴上,领导对他说,市明啊,再打一届吧,中国拳击队还需要你,我们不希望中国拳击队在自己家门口夺一块金牌之后就昙花一现了。

  邹市明哽咽了,把一个业余拳手风格转变最好的时间留给了下一个奥运周期,在伦敦实现卫冕。

  很多人分析,这四年的“错过”是邹市明在职业赛场发挥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邹这样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

  小时候的邹是块学拳击的废料,老话讲,祖师爷不赏饭吃的。

  邹在遵义体校时的教练梁锋说过,从事拳击教育20年来,他遇上的好苗子有很多,完全能胜过邹市明的苗子不下10人。

  一般情况下,从事拳击的运动员指距一定要宽于身高。然而15岁时的邹市明身高1.68m,指距却只有1.62m。这是从事拳击的致命弱点,有此弱点的人一般不作选拔和培养对象。

  这种条件,遵义体校拳击班本来是把邹市明列进淘汰“黑名单”里的。

  不过,在体校复试那天,邹居然也恬着脸与通过初试的25名学生一块去了,在梁锋念完名单后,邹主动举手问,“老师,怎么没有我的名字呢?”

  梁峰实在不忍打击这孩子的积极性,破例让他参加了复试。

  老天不赏饭,但邹市明自己能找饭。

  2000年,邹市明刚刚入选国家队,有一次队里安排折返跑训练,20米的距离,规定往返20次,也就是20圈。

  国家队运动员起码有五六十个,一窝蜂在那里跑,教练根本数不清楚圈数,顶多算个大概的运动量。那天邹市明另外有事情,来晚了,等队员们跑了差不多才加入了队伍。因为教练特别喜欢他,暗地里给他算了圈数。

  等邹跑到18圈的时候,其他运动员已经基本都撤了。教练耍了一个心眼,在这个时候召集大家集合回家,没想到邹特别认真地跑过来说,“指导,我还有两圈,我一定要跑掉的”。

  那会儿,邹是备战悉尼奥运会的全国冠军的陪练。

  最初,邹总是被打成鼻梁骨折,但他渐渐发现冠军拳法中的漏洞与特点。在2000年全国锦标赛上,邹在第一场就碰上并击败了冠军,逆袭了人生。

  2002年,彼时邹已经拿到全运会铜牌。回老家过春节时候,大年初一打电话给梁峰当陪练。两人到遵义医学院,见训练场被锁就翻栏入内,结果被守门人发现赶了出来。邹还不死心,就在后山露天开练。

  所以梁峰后来说,虽然天分比邹高的人不少,他们都比不上邹市明的刻苦,所以停滞不前,直至隐退没落。

  这些人天分高,脑子活,不愿意多琢磨那几下,不愿意多跑那两圈。

  邹市明的幸运在于,他个人从低起点向上的个人奋斗史,与中国现代奥运拳击运动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

  由于对拳击运动的错误理解,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奥运计划的实施,拳击项目才真正开展起来。

  相比美国、古巴甚至日本,中国的拳击发展都大大滞后,在国际拳坛没有话语权。

  邹回忆他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时,其他国家选手没有人搭理中国队。有一次邹在电梯里主动找一个古巴队员打招呼。那人跟他说,我是我们队里最弱的,你是你们队里最强的,我明天就要打你。

  不要绑架民族主义的口号,大家都能喊的。但我们拿着手机刷屏的绝大部分人,有几个受过国外拳手的冷眼,有几个带着拳套在国际赛场上迎过对手的眼睛?

  而邹击败了一个个对手,他的荣誉史,几乎与中国现代奥运拳击运动的发展史并列。

  在忍受伤痛、压力、血汗,也许永远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去再战四年,去面对赛场上的对手和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没有点精神是不行的。

  这就很不容易了。

  不能活的英雄

  如果,邹市明的故事在2008年8月24日戛然而止,这或许是一个从靖儿到郭大侠的奋斗史。

  然而,不是每个郭大侠都能成为郭巨侠,君不见,《神雕侠侣》里的郭靖,除了正义凛然外,少了点人味么?

  大侠的身份,家国的责任,武林的期待,容不得他有人味。

  他是就义在了襄阳。但如果他在城破之时遁去,或者被赴后没有成仁呢?

  美国人约翰·麦凯恩在越战六年中没有上战场厮杀,而是待在战俘营里。

  战争结束后回国的他受到礼遇,被授予勋章,奉为英雄。

  而我们自己的英雄,“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蒋庆泉,在被俘后遣返回国后,只能抱着一颗内疚、自责的心活了大半个世纪。

  所以鲁迅说,中国缺少失败的英雄。

  所以马云恨恨地说,中国文化是很难有活着的英雄。我们对英雄求全,他必须是样样都好,活着的人是没有办法样样都好,活着的人是肯定经不起考验的。所以你死了就可以是英雄。

  然而死了的英雄就安生了?你不见邱少云成“烤肉”,不见雷锋老“拍照”?

  在中国做英雄,怎么这么难。

  在中国人的情感投射里,英雄是阴柔型的,他们往往忍辱负重、艰苦奋斗、低调谨慎、舍生取义。

  在中国人这里,英雄是神圣化了的普通人。我们把对自己独立人格个性彰显的期待,转移到一个世俗中的英雄身上,以实现自我对日常生活的精神超越。

  所以,英雄不能有烟火气,英雄不能顾自己。

  因为英雄聚焦了众多的期待,好像也就占有了更多的资源,背负了实现期待的宿命。众生可以忘掉英雄,英雄不可以忘掉众生。

  同时,有的人还有种特别讨人厌的劣根性——不愿意沦为英雄的附庸。你看“霍元甲”一文的作者和知乎上的一些回答者,他们的意思,好像早看出来邹市明不入流。中国可以没有邹市明,但不可以没有他们这样的世界拳王级理论家,少了他们,谁去启发中国人的民智?

  刀哥建议他们,多思自己长短,少论他人是非。

  给他们留一份宽容

  说回邹市明这里,体育明星在短时间绽放之后如何落地,一直是体育体制转型中的问题。

  他们中很多人在年少、年轻时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训练当中,人生的后劲不足,很多人在夺冠后就被人遗忘了,默默沉入黑夜。

  像邹市明这样,在生涯晚期走向职业化甚至娱乐化,作为一种探索,很可能会面临失败。

  拳击台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人生同样。

  但他曾经付出过,我们也真实的为此感动。即使不再为他的下半场欢呼,难道不该为他保留一份宽容么?

  来源:补壹刀

责任编辑:张岩

深圳梅沙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