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二十四节气】惊蛰·敬畏天地

用什么来表达一整年?365天?52周?12个月?不如换一种姿势,重新感受时间。这种方式就是24节气,通过在每一个节气里送去一个祝福,我们送去祝福24次,诚意覆盖一整年。用什么来概述一辈子?生老病死?老少中青?不如换一种态度,重新感悟人生,这种方式就是24节气,通过在每一个节气里铸就一个气节,人生就拥有24智慧,幸福覆盖一辈子。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行下春风望夏雨。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华秋实,四季分明。如果节令乱了套,万物生长将紊乱,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天下不安。气节如节气,人贵有节,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善事,走正道,于世有益。人若失节,为官必贪,为商必奸,为民必恶,损人害己,留下臭名。传统的,就是当下最流行的。2016年11月30日,“24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你我芸芸,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让我们一起拾起中国传统文化风俗,借助这古老而典雅的时间体系,在四季轮回中,见天地、自然;在草木荣枯中,见规律、自己;在耕收有序中,见智慧、众生。

惊蛰,24节气中最惊心动魄、生动传神的节气,古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至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惊蛰为二月节。春雨唤春雷,“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割房霜为匕,天寒百虫蛰”,蛰隐是为养生。万物出为震,震为雷,惊醒为慌,                                                                                                                                                                                                                                                                                                                           惊慌为乱。春雷震,蛰虫出;春雷响,万物长。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它裹挟风云,电裂长空,唤醒土地、小虫和你我:赶紧的,起来生活!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阳升而萌,雨足而华,桃令以作,粲然而花华;二候“仓庚鸣”。仓庚乃黄鹂,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三候“鹰化为鸠”。惊蛰前后,鹰不见,而鸠开始出来活动。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经过漫长无雷、

万物蛰伏的冬,仲春的第一声雷,惊醒蜷眠收敛的动物,虫破土、鱼破浪、飞鸟展翅、走兽奔行;它化开睡意昏沉的冻土,振拨休养生息的农人,“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它启示感时而动的君子,勿困于“春困”、沉溺于欲望,于无声处听惊雷!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人生亦无常,事事更难料。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易经》“震卦”警示人们:“恐致福也”。

据明史记载,有一天朱元璋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有的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也有的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群臣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朱元璋听了却摇头不止。后来一位叫万刚的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频频点头称是。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法度者,往往会遵纪守法,自然不会受到法纪的惩处,也就不会去体验那些人生最大的悲剧和痛苦,拥有自由、生命和尊严,当然是天下最快乐的人。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菜根谭》里告诉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有人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所以,人类不要妄图用水滴来代替大海,只能将人类这滴水融入自然的大海之中,才能与天地共生存。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何况人呼!“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认为天地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统治天下的规律只占其中之一,然而人类却总是自高自大,无视自然,自以为有独立的思想,聪明的头脑,超强的能力,所以就以万物的主宰自居,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大肆掠杀野生动物,恣意破坏森林和植被……忘却了在我们头上还有大道和天地,它随时都会来惩罚我们的贪婪、无知和狂妄。所以老子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唯有心中时刻怀有对天地的敬畏,方能于大道上有所体悟,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

惊蛰的春雷除了惊醒蜷眠收敛的动物,仿佛也在警示着我们,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应当心存敬畏!所谓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因敬而畏。敬天地,便是顺应天时,尊天道,就是尊四季,守节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畏天地,便是深知自然的力量,以此约束自我的发展,减小对自然的破坏,行天道,不妄为。

人是天地间的一份子,享受着天地间的一切。天地给予我们一切,仿佛双亲般无私。人若敬畏天地,便是顺天;反之,即为大逆不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不知常,妄作,凶。”作为人,我们要先追寻“人之道”,再追寻“地之道”,其次追寻“天之道”,最后为“大道”。然而,人之道中需要的,便是良心。如果良心泯灭,就会失去人之道。而没有了人之道,又何谈追寻天地之道呢?更不用说大道了。所以,敬畏天地的前提和底线就是:人要讲天地良心!

在中国的民间,有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惊蛰气节,蛰居地下的小虫子出来了,古人认为这天小人和害虫一样也开始来害人。那小人来了,要是能把他们打回原形,或是把他们打回去,就好了,因此,民间在惊蛰的时候便有了“打小人”的习俗。老百姓通过“打小人”求得新的一年各方面的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不受小人的缠绕和侵害。

看来人们对“小人”的憎恶由来已久,而今更是到了怕的程度,便有了“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的所谓“共识”。人们对“小人”为何如此的憎恶和惧怕?这是因为小人不仅喜欢挑拨离间、惹是生非,而且哪怕只为蝇头小利也会不惜一切手段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也干得出来,最为可恨可恶更可怕的是小人做事、做人没有底线,没有是非观念,有奶便是娘;不知好歹,不懂感恩,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完全不讲天地良心!既然这样,我想我们还是因当学习古人,坚决地“打小人”,把他们打回去、打回原形,打成过街老鼠。我们要敬畏君子,不怕得罪小人。一则从自身个人的角度考虑,小人终究是小人,你早晚都要得罪的,晚得罪不如早得罪,身边少了小人,早早远离小人,且不快哉。二则从江山社稷的角度看,如果“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真的成了社会“共识”,让“小人得志又得势”成了一些单位和社会的普遍现象,那一种可怕的社会“逆淘汰”现象就会蔓延开来——即坏的淘汰好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清廉的不如腐败的,亲民的不如霸道的,琢磨事的不如琢磨人的,不站队的不如站对队的,眼睛向下的不如眼睛向上的,实干的不如作秀的……如此,历史的悲剧就会重演——李白只能游山玩水,陶渊明惟有去种田,屈原不得不自投汨罗江……其结果可想而知而又不堪设想!

惊蛰除了“打小人”,在民间还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习俗。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所以老百姓觉得,要是冲撞了白虎,就会常遭邪恶小人惦记,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和事业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这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我想古人之所以“祭白虎”,而不是像“打小人”那样“打白虎”,可能是源于对老虎的惧怕,深知老虎屁股摸不得,惹不起又躲不起,所以不得已而只有“祭”之了。对此,我到认为古人做得不妥。因为老虎终究是老虎,改不了吃人的本性,“祭”也是没用的。同时,“老虎”也是“小人”,你是“祭”不够、“喂”不饱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打”,更何况,再贪婪凶残的老虎在善良的百姓和正义面前也都是“纸老虎”。

从惊蛰“打小人”和“祭白虎”的民间习俗,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打虎拍蝇”行动。惊蛰老百姓通过“打小人”、“祭白虎”,只为求得一个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幸福日子,表达了老百姓最朴实的善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打出的是朗朗乾坤的盛世清明,守住的是红色江山和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体现了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和不忘的初心。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良心”。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产党敬畏的“天地”就是百姓,就是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反思一个个“老虎”、“苍蝇”等腐败分子蜕堕失守之因,有温水煮蛙、蚁穴溃堤的微渐不惕,有片石破窗、滴墨染缸的一发不收,也有忘却所来、迷失所去的歧途不返。归根结底,均是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其核心就是从淡漠、缺失对人民和权力的敬畏,而最终丧失了党性的结果。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面对“五色、五音、五味”不目盲、不耳聋、不口爽,即便“驰骋畋猎”,也不会“心发狂”,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古人云:“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头上三尺有神明”。

共产党人“头上的三尺神明”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敬畏,对党规和法纪的敬畏,对组织和群众的敬畏。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对权力和责任的敬畏。权力就是责任,责任需要担当。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民,也会祸害人民;既可以给自己带来荣耀,也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朱熹说:“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记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坚守党性、不忘初心,守住底线、筑牢防线。

无论任何时代,凡做官者,都应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战战兢兢,谨守官德。做官做事先做人,做人得讲天地良心,严尊人道。“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灵魂迁就肉体则找不到“家”,小节不自律必生大害。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往往就是对瞬间失衡的把握。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曾告诫人们“不以俄顷之淫乐,而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东汉著名清官杨震却金暮夜,痛斥前来向之行贿者王密,同时也是在警醒自己:“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凡心存敬畏者,当不以“下不为例”而放纵;不以“小事无障”而越界;不以“不为人知”而妄为;“四知”自警,与梅同清;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敬畏: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律令!”看来,对天地的敬畏,对道德的尊崇,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共识”。康德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律令”,是指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良心”或“良知”。朱熹的《孟子集注》里诠释:“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王阳明的“四句教”指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言之,“良心”和“良知”是一种天然的善良心性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是“人之道”的核心,是敬畏天地的前提和底线。

记得民间有一首打油诗:“惊蛰时节春雷动,树摇风起卷乌龙。惊天一剑长空立,春泽神州遍甘霖。”这正好应了“惊蛰有雨并闪电,麦积场中如土堆”的谚语。惊蛰有雷有雨,作物丰收在望;人生有敬有畏,生活幸福满满。这也许就是曾被称作“启蛰”的惊蛰带给我们的最好启示吧。

敬畏天地!应是感时而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君子,在惊蛰节气里铸就的气节。它是人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天地良心”和亘古尊崇的“自然法则”,是党员干部心中时刻装着的“百姓”、守着的“规矩”,是《易经》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礼记·礼运篇》主张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牛贵军)

桃源最大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