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15位德国专家献策“中山智造”

    论坛现场,中方和德方的嘉宾进行对话交流。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论坛现场颁发“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职业教育全球网络项目(VETnet)合作单位”牌匾。 叶志文 摄


    11月16日下午,“中德智能制造”论坛在中山举行,吸引来自德国的15位专家,以及中山市政界、工商界、学界近200多位知名人士、企业家精英、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中德智能制造对接等话题,为“中山制造”向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把脉问诊”。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表示,衷心希望与德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更多对话、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山制造”的“朋友圈”,欢迎德国企业家来中山投资兴业,该市将为中德合作项目提供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资金、厂房、人才引进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政务服务。

    此外,会上还举行了“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职业教育全球网络项目(VETnet)合作单位”牌匾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职业教育全球网络项目(VETnet)专家”证书的颁发仪式。

    ●南方日报记者 李凤祥 郭冬冬 王谦  通讯员 郑南生

    对标德国工业4.0

    推动“中山智造”再上新台阶

    德国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中国电梯业的龙头、中山装备制造业的名片——蒂森电梯,就是一家德资企业。

    1995年,蒂森电梯在中山南区投资成立第一家中国公司,今年年初整体搬入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在中山累计投资总额已超10亿元,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税收逾7亿元。其最新研发的TWIN双子电梯和MULTI电梯,在“第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备受瞩目,TWIN双子电梯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两个轿厢独立运行于同一井道的电梯系统,MULTI电梯是全世界首个可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的无缆电梯系统。

    蒂森电梯只是中德合作的一个缩影,中山与德国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据了解,在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中山被纳入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合作区域;山德士、蒂森克虏伯、麦德龙等超过20家德国企业落户中山,累计投资额达81亿美元;今年1—9月,中山对德国进出口贸易额达***.8亿元,同比增长21.9%。

    会上,中山市经信局局长徐成彬作了主题为“中山推进智能制造的实践和展望”的报告,介绍了中山为打造“制造强市”进行的一系列探索。近年来,为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中山大力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等“高精尖”装备,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大骨干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

    徐成彬表示,目前中山正在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区,依托国家健康基地、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高端平台,与德方就生物基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合作。

    据悉,中山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领域重点合作城市,该市将依托国家健康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医疗器械园、翠亨生物医药园的良好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德国在生物基因技术、生物制药制剂、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植物药、细胞治疗等新医疗技术、健康食品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中山与德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下一步,中山将对标德国工业4.0,抓好抓实《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加强与德国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中山智能制造再上新台阶。

    强化合作办学

    借力德国人才体系培育一流“工匠”

    在论坛上,如何加强中德合作,培育更多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话题。

    “与德国先进制造业相比,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存在差距,其中一个问题就在于制造业人才的结构和质量。”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色云峰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据介绍,今年6月,在德国柏林,中德双方签署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旨在加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色云峰建议,“未来中山可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德国工商大会、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高校和企业等单位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前沿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对此,焦兰生表示,中山正在与德国多所应用技术大学商谈合作办学,让德国成熟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在中山生根发芽,培养世界一流“工匠”。

    今年9月份,2017级中德(实验)班正式开学,引入德国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与市内7所中高职院校合作开办中德(实验)班,并开设了契合中山产业实际的机械、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类等六大专业(方向),第一年招生300人,未来3年扩至1000人规模。

    这只是中德合作办学的初步尝试。徐成彬表示,接下来要加快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德国标准培养技术蓝领,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解决当前该市企业技术人才普遍短缺的问题;同时加快引入德国工商会职业资格证书(AHK)培训认证体系,尽快在基地设立AHK考点,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

    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Carsten Wolff)在发言中表示,专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德国称之为终身学习,哪怕参加工作也要继续学习,这点值得中山智能制造企业借鉴,“在高校层面上,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基础性知识体系,还要有技术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企业层面,让工人能够运用、保养、维修智能生产系统,比如不仅仅是操作机器,还能够维修和管理机器。”

    声音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

    为中德合作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中山是珠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产业集群发达。全市拥有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专业镇、18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占中山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中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强国,中山与德国的合作由来已久。在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中山被纳入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合作区域。山德士、蒂森克虏伯、麦德龙等超过20家德国企业落户中山,累计投资额达81亿美元;今年1—9月,中山对德国进出口贸易额达***.8亿元,同比增长21.9%。

    目前,中山正在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区,依托国家健康基地、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高端平台,与德方就生物基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正在与德国多所应用技术大学商谈合作办学,让德国成熟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体系在中山生根发芽,培养世界一流“工匠”。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层面,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和深茂高铁等重大战略性通道的开工建设,中山“东西交会、南北逢源”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衷心希望与德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更多对话、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山制造”的“朋友圈”。欢迎德国企业家来中山投资兴业,我们将为中德合作项目提供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资金、厂房、人才引进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政务服务。

    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国际司亚太合作处处长穆勒(Mitja Muller):

    工业需求和职业教育须相互配合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当中,不仅仅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各教育机构也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世界是在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止步于过去的成就。对于“工业4.0”战略和智能制造,中德两国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互补,一起促进创新。

    要实现“工业4.0”,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科研,另一个是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人才培养,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着手,要了解未来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需要哪些素质和技能。

    在新的高科技工程中,有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手段,但还是需要人来操作系统。工业需求和职业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学生既要在学校里学习,也要在企业里实践。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模式在德国已经取得了成功。

    很多国家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很感兴趣。实际上,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德国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对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应用型技术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前提。德国的应用型技术大学也非常希望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我也很高兴看到中德两国在这个方面具有合作的潜力。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冯马丁(Martin Fleischer):

    中德双方要共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

    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中国这个战略的提出是自上而下,德国的这个战略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中德双方可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和想法来实现飞跃,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工厂,而是成为制造业强国。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也有很大的挑战,需要给外国的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比如,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通讯安全等可以得到保障。

    现在中国和德国都面临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局面,都面临专业技工短缺的问题。希望能继续共同努力完善职业培训。

    中山是珠三角的工业重镇,也是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山的德国企业有20多家,中山的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也在提职业技能培训。今天这个论坛可以促进中德两国教育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双方能够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

    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强:

    光学产品智造体现在高度定制化和非标准化

    智能工厂包括智能设备、智能物料、智能物流、智能工具、大数据分析及处理等。智能制造包括制造模拟、智能计划、智能物流、状态感知控制、大数据分析及处理等环节。智能服务包括O2O、自动预警、自动保修、自主学习、自我维护/升级、大数据分析及处理等。

    对于光学产品智能制造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度定制化和非标准化,精度要求高,订单多样、交付周期短等三个方面。其中,原材料几乎定制化表现为,一个型号和另外一个型号基本90%的零件不同,基本上专门定制。完成品定制化表现为,每一家客户针对产品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包含体积光学参数。同时,几乎无行业标准,标准以客户为导向,同一个产品在A客户和B客户的要求重点不一致。

    而精度要求高主要表现为,零件的精度要求高,部分镜头零件要求基本量都在微米级;装配要求高,零件与零件配合性很高,组装动作比较复杂;检查要求高,部分光学参数还不能很好进行数字化转换。

    因此,虚拟工厂设计与自动化系统整合、大数据与云端运算、物联网、机器人/机器手臂、智能设备与系统构成了智能工程的五大关键领域。

深圳坑梓临时工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