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重修苏东坡祠,为惠州文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900多年前,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苏东坡在惠州水东白鹤峰顶购地数亩,筑屋20间,卜筑新居以终老。此后因历史原因受损毁,文史界认为,这是国内唯一可以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故居。惠州人更将其改建成纪念这位文化巨人的苏东坡祠。

    2015年12月,重修苏东坡祠项目正式动工。如今,苏东坡祠地块工程主要建筑主体工程已完成,将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等相衔接,一座让人仰慕的文化地标即将在惠州重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为惠州留下的不只是传颂千古的诗词名句,更是千年传承的历史文脉。如果昔日没有苏东坡,惠州的历史文化就缺少一根强健的筋骨;而如果能对苏东坡留下的文化遗产妥善加以利用,对惠州建设文化强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显然有着重大意义。

    苏东坡留给惠州的三重遗产

    如果把苏东坡对惠州的价值仅仅归结为数量有限的诗词名句,不仅小看了苏轼,也小看了惠州,更小看了千年传承的文化精神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

    古人往往将立言、立功、立德看作“成功人士”的高标准。笔者看来,仅以惠州角度看,苏东坡在这三个方面即使不能说是圆满,但足以称“大家”。

    立言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苏东坡在惠州寓居940天间,作诗词、杂文多达587篇,数量仅次于其在黄州的750多篇。这在苏轼文学生涯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立功方面,苏东坡到达惠州后,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听说城西湖泊时有水患,他在西湖、西枝江等紧要区域修筑了东新桥、西新桥、西湖堤等基础设施,极大地便捷了交通,缓解了水患。

    立德方面,苏东坡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依旧能抱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那些诗词名篇就是最好的证明,更能心系百姓、为惠州百姓生活多方筹措办实事——那些存留至今历史遗迹和正在重修的苏东坡祠就是最好的体现,苏东坡用自己的生活实践着“立德”。

    毫无疑问,苏东坡为惠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

    为传承这份遗产, 2012年,惠州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机,决定高标准重修苏东坡祠,尽可能恢复苏东坡祠的原貌,并设置纪念馆区,配套相关绿地设施等,既传承惠州文脉,又拓宽桥东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015年12月1日上午,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5.3亿元的苏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正式动工。

    “十二五”期间,惠州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2015年10月成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包括东坡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愈加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惠州将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而通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民族民间特色之乡”创建申报活动,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将让惠州整体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飞入寻常百姓家”。

    激活传统文化的向上力量

    传承苏东坡的三重遗产,还要从更本质的层面了解他的精神内核。

    在借鉴诗词名家叶嘉莹的观点基础上,笔者以为,在苏轼身上,体现的是两个方面力量的相互碰撞。

    其一,是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的经世致用,换句话说,对于苏东坡来说,个人仕途并非首要,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才是。也正因此,他才能在遭受打击时仍能直陈利弊,在被贬惠州后仍旧为百姓奔波。其二,是追求个人意义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高远旷达,让苏东坡在逆境时依旧能够坚守自身品格。这两种力量的碰撞融合,至今仍值得惠州发扬光大,并植入城市的文化基因中。

    让苏东坡所代表的历史文脉传承发扬还有另一层意思需要重视。苏东坡为惠州留下三重遗产,惠州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占据了重要作用。要认识惠州离不开苏东坡,要认识苏东坡同样离不开对惠州,特别是惠州历史文化的了解。

    将苏东坡祠项目放在更加宽泛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修复,也是此次重修的亮点。苏东坡祠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2.8亿元,整个项目由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区、东坡粮仓文化艺术创意区及游园休闲景观区四大部分组成,并将与周边的铁炉湖、惠新街、水东街及归善学宫、嘉佑寺、桃子园等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相衔接,科学统筹规划,有序实施白鹤峰周边环境整治改造,使之成为惠州的文化地标。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重修苏东坡祠是保护物质遗产,也是保护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所带来的不止是旅游收入,更是巨大的文化资源。如何将其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发掘出来,并引导成为激发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为惠州这座文化名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是一项远比重修苏东坡祠需要更长时间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说,重修苏东坡祠只是起点。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王彪

深圳翠竹劳力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