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广东“新工科”样本:东莞理工激活城市与企业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杜弘禹 东莞报道

    位于东莞中部的松山湖绿树成荫,并不像这座工业城市的其它地方那样布满厂房。这里是东莞创新力量的集中地,东莞理工学院便坐落于此。

    2017年末,广东酝酿许久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印发,赋予东莞“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定位。

    这个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重镇,逐渐在广东的区域发展布局中获得重视。不过,东莞想进一步“向上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制约,比如缺乏能力水平足够的高校科研机构支撑。

    东莞理工成为该市近年渴望能激活的创新动能。2015年,广东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并将东莞理工列为首批5所高校之一。

    这种亟待破解的创新资源供需矛盾,将东莞理工指向两大探索方向:一是如何迅速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水平,以提升东莞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前沿科技产业方面;二是如何深化“产学研”结合,以进一步融入、服务和推动东莞经济转型升级。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该校希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做到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和服务成效显著。

    2年“引才”超400人

    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不足,对于东莞这样的非省会、非一线的城市而言,这一短板更加突出。2015年广东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并将东莞理工纳入首批建设名单,希望破解这一问题。

    “我们到2025年的一大目标是:建成支撑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成洪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是基于《中国制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的需求与指引。

    这种支撑需要建立在东莞理工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如何迅速提高?东莞理工的一大策略是大举引入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

    自2015年9月以来,东莞理工至少出台10项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03人,其中包括8名院士、12名长江学者、7名“千人计划”学者等。

    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到来,直接推动着东莞理工在某些学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甚至走到探索前沿。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科学家卢秉恒带领的团队,为东莞理工注入领先的3D打印、智能制造及其应用的科研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主任徐建中将东莞理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研究推向纵深。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为东莞理工“搭通”了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桥梁。

    “人才战略是我们的核心战略、基础工程。”成洪波说,东莞理工过去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因此,人才引进一方面能够补齐缺口,另一方面希望发挥他们的领军作用,拉升东莞理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优化人才结构。

    成洪波透露,该校正酝酿新的人才政策,并将加大海外人才合作,以应对当前日渐白热化的人才竞争形势。

    东莞理工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制造业导向,也直观体现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重大项目平台建设上。比如,明确机械工程学科、光学工程学科等要聚焦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平台亦如此,包括与西门子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2015年以来,东莞理工一共新增省级科研平台达19个。

强化科技产业创新服务

    东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对创新资源产生巨大需求,要求东莞理工要在深化“产学研”结合上有所突破,以更进一步融入、服务和推动东莞经济转型升级。

    东莞理工在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过程中,也将“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作为一大重点,还深入到模式创新和机制体制突破层面。

    2016年至今,东莞理工累计派出37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深入东莞12个专业镇的近400家企业,前后启动40多项科技研发合作,最终联合申报40余项发明专利。

    “东莞理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一个方向是聚焦智能制造,进一步拆解的话,就是要引领、支撑和服务。”该校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院长胡耀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这种服务包括为近年开展“机器换人”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也包括为东莞官方智能制造战略提供参谋。

    “2017年主要是在对纳入东莞‘倍增计划’的企业做诊断服务员。”胡耀华说,所谓诊断,即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给它们提出适合的短中长期智能制造实施方案,避免企业走弯路,甚至陷入误区。

    该校还建立科技资源大数据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全球华人专家网络与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双向对接,以帮助企业精确有效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不过,最典型的做法当属“特色产业学院”。这是东莞理工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的一种开放式合作办学模式,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

    目前,东莞理工共与华为、中兴、西门子及该市长安镇等共建9所特色产业学院,聚焦先进制造、网络安全、机器人等领域。

    “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中的‘建设一批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化学院’等内容,直接素材来源就是我们学校。”成洪波说。

    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李忠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教育部认可东莞理工产学研融合,早前对该校进行审核评估时也指出,东莞理工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适应度较好。

    该校2017届毕业生的论文题目和老师科研项目中有58.8%有关生产实际,工科专业的比重更高达86.6%。李忠红说,“这表明我们真的是‘扎’在一线”。

    “服务是检验我们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广东和东莞投入巨量资源支持我们建设的重要原因。”成洪波说,下一步东莞理工还将在人才、质量、服务和国际化上继续发力。


深圳莲花临时工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